廣陵王玺金印人考古出土的唯一漢朝劉姓王金印
日期:2016/12/14 12:28:35   編輯:古建築保護
東漢廣陵王玺金印,由高純度黃金制成,重122.87克。印面長2.375厘米、寬2.372厘米。龜鈕,鈕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其龜鈕精致,紋飾優美,印文陰刻篆書“廣陵王玺”,布局疏密有致,行筆直中有曲,流暢和諧,堅挺飽滿。全印設計精妙,制作工整。從藝術價值來說,漢代是中國印章制度的鼎盛時期,而廣陵王玺是漢印精品中的精品。同時,廣陵王玺金印還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漢代諸侯王的印章在尺寸、重量和形制上都有嚴格規定,廣陵王玺金印的發現印證了典籍的記載,可被視作文物斷代的標准器物。這枚金印的出土頗費周折。上世紀70年代,南京博物院組織考古隊對揚州市邗江區甘泉山一帶進行搶救性發掘,重點發掘了甘泉山一號墓和二號墓。兩座墓規模較大,出土大量灰陶器、釉陶器、青銅器,甚至出土了來自地中海沿岸的舶來品——玻璃器,墓葬等級極高。由於二號墓隨葬品中的銅雁足燈镌有“山陽邸銅燕足長蹬建武二十八年比十二”的銘文,故知墓葬時代為東漢早期。考慮到光武帝第九子劉荊受封為廣陵王之前曾受封為山陽王,因此初步推斷二號墓為東漢廣陵王劉荊的墓葬。1981年2月,甘泉公社老山大隊新莊生產隊社員陶秀華在“二號墓”附近的農田裡干活時,忽然發現一個亮閃閃的東西,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是一枚帶把子的“圖章”。沾上印泥一蓋,印出來的字清清楚楚地顯現出“廣陵王玺”幾個字,富有責任心的他隨即上交了“王玺”。玉玺的出土證明了“二號墓”的墓主人確為劉荊無疑。此前,漢代諸侯王的玺印只發現有漢朝中央政府賜予邊疆民族的“滇王金印”和“匈奴王印”。而漢朝王族劉姓的玺印迄今只發現廣陵王玺一枚。另外,這枚金印的出現還解決了歷史上的一個文物難題。1784年,日本福岡縣志賀島曾經出土“漢委奴國王”金印一枚,轟動全日本。金印為蛇鈕,印面方形,邊長2.3厘米,陰刻“漢委奴國王”5個篆體漢字。但從發現之日起,關於該印真實性的懷疑便從未停止過。根據《後漢書》的相關記載,這枚金印系中國漢光武帝所賜,但是在此後百余年間,並沒有其他考古學上的證據可以證明該金印是中國制造。直到1981年廣陵王玺金印的發現,在印面尺寸、印面魚子紋飾、篆體風格等諸多相同因素的印證下,終於使人們完全相信兩千多年前以“漢委奴國王”金印為代表的信物早已在中日之間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