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青巖古鎮在保護中發展
日期:2016/12/14 10:12:39   編輯:古建築保護
初冬時節,黔中大地陽光明媚,距貴陽市中心29公裡處的古鎮青巖,在青磚蒼松掩映之下,顯得厚重而洗練。
青巖鎮曾是明清時期集傳統文化、宗教文化、軍事文化為一體的商貿重鎮,是貴州省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文化古城,至今已有600余年歷史。
僅有6平方公裡的青巖古城雖歷經滄桑卻向人們展示出一幅明清時期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古城極富南方山寨城堡特色,以城牆為界,先後建有九寺、八廟、五閣、二祠、一宮、一院等37座寺宇祠觀。在這裡,幾大宗教共存,寺廟建築具有濃郁的明清貴州古建築傳統風格,小青瓦二重檐,各殿宇、戲樓的額枋、撐拱、垂柱精雕細刻,多有精美的浮雕圖案。古鎮原東西南北共有牌樓八座。
民居廣泛使用石材木材修建,多為傳統四合院,大門多種多樣,是貴州式的垂花門形式,小腰門,檐口裝修華麗,額枋、龍門雀替、垂柱均為透空雕花飾,寓意富貴吉祥的圖騰紋樣。
鎮的南街及北街,貫穿鎮的南北,為當年的主要商業街,臨街多為二層二重檐石木結構樓房,屋面用桃枋出檐甚長,底層商店,用石板作櫃台,上裝鋪板,是典型的古鎮商店格局。現尚保存許多當年的店鋪門面,老的招牌還有遺存,古風依然。
豐衣足食的青巖鎮民,喜愛文娛生活,形成古鎮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逢年過節或祭祀活動都有文娛演出,或花燈、川劇、京劇或地方文琴戲、唱書等。
作為一座有著豐厚歷史的古鎮,青巖歷史上即有過府學、州學,並設有青巖書院,培育出大量文人學士。科舉時代,青巖出了秀才、舉人50余人,還出了一個狀元。其中著名的有:被康熙皇帝稱為當朝兩大詩家之一、曾參加編修《康熙字典》的詩人周漁璜;有殿試一甲第一名大魁天下的狀元趙以炯,趙以炯一門出進士五人,震驚全國,改變了國人“貴州無人才”的偏見。
名噪一時帶富一方的青巖,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是否能處理好文物保護和旅游開發這一對相克相生的矛盾讓古鎮做到和諧持續地發展?在解決體制帶來的管理尴尬的同時如何賦予古鎮更多的文化內涵?
2000年起,貴陽市投入大量資金,加上民間資金投入,開始先後對慈雲寺,壽佛寺,迎祥寺,南、北城樓,南、北街道等12個項目進行了搶救性恢復建設,改造了民居、道路、城牆、鼓樓等部分基礎設施。
現在到了青巖你會發現,這裡傳統的狀元府、民居、圍牆等色調統一,有著令人駐足停留的風格,用平毛石壘砌成的圍牆,以石板鋪就的蜿蜒小巷,活脫脫是一座風貌特別的石頭城;沿小巷次第開著的小商鋪,透著一股寧靜恬淡之氣;雞辣椒、玫瑰糖、豬腳等風味小吃,也能勾起人無限食欲。這一派古樸之中,青巖也有著屬於自己的時尚:木質裝潢的咖啡店裡,前衛的年輕人會為你送上一杯現磨的香濃咖啡,他們輕柔的語調和靈動的服務,顯示著現代與傳統的和諧。
旅游帶動發展,給群眾帶來了經濟收益。古鎮的修復,給了青巖崛起的物質條件,為古鎮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平台,使城鎮居民得到了實惠,2000年時,居民年收入只有1500元,現在已遠遠高於貴陽市民的年收入。青巖由以農業為主的農村集鎮轉變成為以三產占主體的文化旅游城鎮。
盡管如此,在幾個已恢復的文物景點,我們也會看到了一些不該看到的現象:一些展品遭到損壞,有的是人為破壞,有的是雨水浸壞,展品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
對此,貴陽市一位官員認為,保護和管理應該比修復更為重要。在文物的保護管理上應該是法規先行,並在實際的操作中不斷完善,如果等到出現問題再來制定法律,則是我們在文物保護和管理上,法治觀念滯後的表現。
青巖是座融優美自然景觀及悠久歷史人文景觀於一體的古鎮,如何繼承、保護和利用好這座古鎮,延伸它的品牌效應,實現青巖古鎮旅游業的歷史性跨越,力爭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使之流傳後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如何解決這些“瓶頸”問題?和諧是唯一的答案——當地人與自然、文物的和諧;管理者和古鎮的和諧;游客與景點的和諧;發展經濟和保護文物的和諧,青巖古鎮與城市的和諧。和諧是對文物的最好保護,只有實現了和諧有序的開發利用,做到重在保護,合理利用,才能使開發保護在更高層次上實現統一。貴陽1月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