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泰州發現從漢代至清代古井群

泰州發現從漢代至清代古井群

日期:2016/12/14 12:19:42      編輯:古建築保護

 前段時間在邗江方巷發現的漢代陶井

2010年考古人員在揚州城北考古發掘古井的場景

前段時間在邗江方巷發現的漢代陶井

    今年5月初,泰州一工地發現古井群,記者昨連線參與考古發掘的人員得知,古井的考古發掘工作還在進行中,揚州考古專家看過現場後認為,這些古井具有揚州特色。同時,考古專家表示,可對比揚州地區發現的古井群加以綜合研究,勾勒出古人的生活場景。

    泰州一工地發現古井群

    考古發掘工作尚未結束

    此次發現古井群的區域,位於泰州市海陵區,這裡原本規劃建設一座地下停車場,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據周邊居民介紹,該區域改造前原本是一所醫院,並非群眾聚居地。但是,今年5月4日,施工方意外發現第一口古井後,隨即向所屬的稻河古街區建設工程指揮部報告。該指揮部相關負責人在第一時間上報給當地文物部門,並采取措施對古井進行圍擋。當地考古人員隨後也開始了考古發掘工作。

    昨天,記者連線參與考古發掘的人員得知,古井的考古發掘工作還在進行中,對方稱,該區域到底有多少古井,目前還沒有最終的統計數據。

    出土的古井時代不同

    這些古井具有揚州特色

    據介紹,5月4日發現的第一口古井,是漢代的古井,這口古井的井圈材料、樣式、繩紋、乳丁紋完全符合漢代水井的建築特征。隨後,來自南京博物院、揚州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業隊伍也來到現場進行了多次勘察。

    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前段時間去過考古現場,他稱,當時已經陸續出土了十幾口古井,時代最早的就是漢代的,時代跨度從漢代到清代,有2000年之久。這些井,形制主要為圓形,井圈有陶質、磚質等,部分為土坑井。

    束家平認為,泰州這次發現的不同時代的古井的形制,和揚州地區這些年來出土的差不多,尤其是漢代的古井,具有揚州特色,此外,還清理出具有老百姓日常生活氣息的陶罐等,也和揚州地區出因為這次古井群所處的泰州市海陵區,歷史上曾屬於揚州,所以,這些古井以及古代日常生活用具有著揚州特色,也不足為奇了。

    古井群帶有生活氣息

    可對比揚州古井群加以綜合研究

    對於這次泰州發現了古井群,束家平認為,說明了在不同時期,這一帶都是人口密集的地方,當時的人在家門口打一口井,方便了生活,也說明了老百姓願意長期居住在這裡,這些古井裡的水,曾哺育了一代代當地老百姓。

    泰州古井群的發現,無論規模和數量都在江蘇近年城市考古中罕見,束家平表示,揚州地區前幾年也曾發現過古井群,但是分布得相對分散一些,例如在瘦西湖新苑工地就曾發現古井群,以漢代為主,也有極少數唐宋時期的古井。

    當然,泰州發現的古井群,對研究歷史上泰州地區的城市布局、古井修造技術的發展等方面,提供了寶貴實物資料,同時,也可以對比揚州地區古井群的考古發掘資料,加以綜合研究,更為翔實地反映揚州古井的發展演變,勾勒出古人的生活場景。

    揚州也發現過多處古井群

    曾從古井中撈出唐代金飾

    據考古部門不完全統計,近些年,揚州的城北、西湖鎮、公道鎮、儀征汽車工業園等地,都曾發現過古井群。其他地方也曾發現過古井,讓考古人員驚喜的是,在古井裡有時還會掏到“寶貝”,尤其是2010年9月,央視《國寶檔案》欄目播出揚州系列節目,有一期節目就講述了在一口廢棄了千年的古井中,打撈出了不少精美金飾。

    事情要追溯到1983年8月,揚州一群農民工在建築工地挖土時發現一口古井,他們在打出來的泥水中,驚喜地發現了一些金光閃閃的東西……廢棄了千年的古井底下竟然有“寶貝”——井下埋藏的正是古代的金飾!這些金飾中,包括三枚金戒指,一枚為素面金戒指、一枚為嵌飾金戒指和一枚花形金戒指。

    同時,水井中還出土了馬蹄形金掛飾、金耳墜等精美的金飾。縱觀這批文物,最令專家感興趣的,則是一對球形的金耳墜。這件金耳墜,通高8.2厘米,主要用金絲編制焊接而成。金耳墜上部掛環,中間橫著一根用金絲盤繞而成的彈簧,掛環的下邊穿兩粒珍珠,中部為镂空的大金珠。中部金珠的造型十分精美典雅,用金絲編成蓮花形,其間鑲嵌著紅寶石和琉璃珠。大金珠的下方,還相隔墜飾著珍珠、琉璃珠、紅寶石各一粒。這件金耳墜,造型優美、極盡奢華。

    經過仔細清理和測量,專家認定,這件金飾是一枚唐代中晚期的金耳墜。那麼,這批精美的金飾,為何會定為唐代文物呢?據專家介紹,井下金飾斷定為唐代,有三個原因:首先,這批金飾的紋飾風格,與中唐時期的金飾相同。其次,這批金飾出土地距揚州市中心文昌閣僅幾十米。這一帶,曾經發現過不少唐代遺址。第三,在水井中發現金器後,考古專家還在附近進行了地層考察。在距地表2.5米的地方,發現了不少的唐代瓷片。

    但由於古井周邊出土的文物都沒有明確的文字,所以,這批金飾主人的身份已無從考證。不過,專家根據金飾的形制、寶石用量分析,能擁有如此華貴的金飾,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肯定是位貴族女性,或是一位富商的家眷。將金飾投於井下的行為,極為急促慌張,很有可能是因為戰亂遷徙,或家中突遇變故,才迫不得已而為之。而古井中深藏如此精美的唐代金飾,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唐代揚州手工藝繁榮發展的情形。

    此外,這口古井裡還發現了一件既像梳子又像帽頂的金飾,經專家考證,這種像梳子又像帽頂的金飾,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發飾,名叫金栉。在中國古代,篦箕和梳子統稱為“栉”。根據婦女的身份和地位不同,用栉的質地也就有別。漢時的栉,多用漆木制成,到了唐代,隨著社會的繁盛,制作栉的材料也越來越貴重,“金栉”更成為宮廷貴族婦女的重要頭飾。

    古井裡“藏”著的這些精美金飾重見天日,為研究揚州的歷史文化、社會生活、風土人情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