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古城紹興,是真名士自風流

古城紹興,是真名士自風流

日期:2016/12/14 10:06:47      編輯:古建築保護

    紹興,水脈阡陌、古橋如織、黃酒飄香,從春秋戰國起就是中國最迷人的水鄉。到了宋朝,“船前一壺酒,船尾一卷書,釣得紫鳜魚,旋洗白蓮藕。”文人雅士的生活更是惬意得令人嫉妒。

    紹興的老街古橋別有一番古典詩意,堪與蘇杭天堂媲美。

    紹興名士、名園匯聚,才子與佳人、英雄與美女,在紹興演出了小品大戲,有正史,有戲說,給現在熱門電視劇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史料。

    紹興及周邊幾個古鎮,別有一番中國式風流做派,“是真名士自風流”——紹興千年古韻的寫照。

紹興

水鄉紹興

    紹興城:翻翻三位大師的風流舊賬

    中國人喜歡造“神”,但凡一個人有了某種功業,便力求使他高大全起來。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被刪節和掩蓋的就是生活中那些真情流露的情趣片斷,而紹興恰恰是幾位大名士意氣風發時、年少輕狂時、天真無邪時的流連之所,常能瞥見他們在文學史、教科書以外的真情真性。

    蘭亭,歷代帝王耿耿於懷的失蹤迷案

    《蘭亭集序》“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文人墨客聚在一起,總是喜歡玩點花樣的,大名鼎鼎的《蘭亭集序》就源自一場游戲。公元353年農歷3月3日,“書聖”王羲之和一群雅士在蘭渚山下的蘭亭玩“曲水流觞”:把一個斟滿酒的杯子放在水上,任其漂流,酒杯停在誰面前,誰就必須取杯飲酒並賦詩一首,賦詩不成,罰飲三杯。當天蘭亭有26個人,賦詩37首。王羲之將這些詩匯成集子,親筆寫下《蘭亭集序》,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行書”就此誕生。

    王羲之的字生前就已經“洛陽紙貴”了,後來歷代皇帝都以收藏《蘭亭集序》真跡為榮。唐高宗時,這份真跡突然銷聲匿跡,傳說是被高宗和武則天帶進了乾陵。

    蘭亭位於紹興城西南13公裡,以流觞亭為中心,周圍有鵝池碑亭、御碑亭、右軍祠等舊景。時隔千年,王羲之寄情的茂 林修竹、清流激湍還在,成為不少都市人躲靜探幽的好去處。

    鵝池碑亭旁真有一池碧水,養著幾只白鵝。王羲之愛鵝,據說他曾從鵝的姿態中揣摩出拈毫運筆之法,所以有“鵝項舒,筆妙徐;鵝項軟,筆妙展;鵝項鳴,筆妙驚;鵝項曲,筆妙悟……”的書法歌訣傳世。

    清朝帝王大都愛書法,對王羲之更推崇備至。御碑亭裡的石碑是康熙皇帝下旨鑄造的,重36000多斤,堪稱世界上最重的石碑,正面刻有康熙親筆摹寫的《蘭亭集序》全文。乾隆皇帝閒暇時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欣賞和臨摹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真跡,想來他一定對《蘭亭集序》真跡的失蹤耿耿於懷,只是不敢真的去把乾陵挖開罷了。據說當年郭沫若曾動過挖乾陵找《蘭亭集序》真跡的念頭,被周總理阻止了。

    王羲之以勤奮著稱,臨池學書而有“墨池”,他的兒子王獻之也是在“墨池”裡泡大的書法名家。現在御碑亭外常能看到一群孩子認真臨摹王羲之的字,成為蘭亭一景。

    沈園,癡男怨女的愛情基地和千古樣本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鲛绡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钗頭鳳》

陸游活了85歲,留下詩詞名篇無數,但最脍炙人口的恐怕還是寫給表妹兼愛妻唐婉的《钗頭鳳》。若沒有這首詞,今天游人如織的沈園,不過就是一座江南隨處可見的私家園林罷了。到沈園,看的不是園,是愛情。

    以“一掃宋詞纖艷之風”著稱的陸游,竟一反常態寫出纏綿悱恻的情詩,可見有一種心疼是深到能夠改變人的習慣思維和創作風格的。作為孝子,奉母命而休愛妻,陸游遭遇的是撕心裂肺的兩難。陸母本是唐婉的姑媽,既然答應了親上加親,本不該出現如此尴尬結局。陸家這段隱私當年就撲朔迷離,今人更無從考證,是唐琬不孕、不孝或過於纏綿而致丈夫喪志?事實上,早就沒有人再關心原因了,人們到沈園,看的就是那堵刻有《钗頭鳳》的斷壁,是這對苦戀樣板的足跡和淚痕,是愛情千古不變的纏綿與無奈。原本清雅的沈園,被一代代癡男怨女感傷的眼光看久了,不免生出幾分悲劇氣氛。

    沈園原是南宋越州沈氏的私家園林,主人為討好富賈名流,每年春季將園子對外開放,提供住宿和美食。想當年,陸游也不過是沈園的一個游客,開始是與唐琬一起來的,采菊花,弄菊枕,春風得意;後來與唐婉離異後又在此偶遇,卻是傷心欲絕。陸游最深的愛和痛都在沈園,這裡是他的愛情基地和創作基地,搞得如今的沈園幾乎成了“陸園”,從入口處的“斷雲巖”、“詩境石”,到園中的“問梅檻”、“春水亭”,要麼出自他的詩句,要麼源於他的足跡。陸游活到牙齒都掉光了,他的憂傷也一樣長壽,他三番五次重游沈園,每次都留下情深意長的詩詞。75歲寫下“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81歲“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園裡更傷情”、“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見人”,舊痛猶似新傷。離世前一年,他為沈園寫下“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算是與這個傷心地告別。

    800年過去,沈園早已被徹底翻修過,只有幾口井還是古物。但來的人都寧願相信,那斷壁就是當年陸游題詞的那一塊斷壁,旁邊黃色臘梅的縷縷清芬,曾被唐琬寂寞地聞過。

    三味書屋,一代宗師的“鴛鴦蝴蝶派”童年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裡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裡低唱, 蟋蟀們在這裡彈琴。”——《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魯迅個子不高,但長相很酷,而且越老越酷,一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樣子,一看就是極有風骨的人。魯迅給人的印象也是勇敢的斗士,而且一度被放大,以致遮掩了他細致敏感的柔情一面。但穿過低矮的屋檐、油黑的木門,走進紹興的百草園,碧綠的菜畦一如魯迅童年所見,仿佛還能真切地聽到油蛉和蟋蟀在唱和。回想《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活潑的文字,就像“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這麼富有趣味的男人,有這麼優美的文筆,又怎麼可能是鐵石心腸呢?

    作為紹興的人文招牌,和魯迅有關的一切都越來越值錢了。魯迅故居的門面沒變,裡面卻在不斷擴建,近年又弄了魯迅筆下的風情館。好在魯迅的時代離我們不算遙遠,他也用很多文字描繪過自己的家,還能辨得清真偽。

    三味書屋離魯迅故居很近,走幾十步路、過一個石橋就到了,是一個破落家族的院落,屋裡的方桌木椅是否曾留有魯迅的體溫已不可考。在少年魯迅的眼裡,這裡是全城最嚴厲的私塾,有一個極方正、質樸、博學的宿儒,讀書讀到陶醉時,“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有人在解讀魯迅文章時,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成是揭示兒童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的尖銳矛盾,然而看看現在的中小學教育,“三味書屋”恐怕可以算是個游樂園了吧。

    私塾為何以“三味”為名,有兩種說法:一是指“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看馔,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一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事實上,讀書何止三味,人生何止三味?時世造英雄,要不是生在亂世,魯迅本不必做“橫眉冷對”的斗士的,或許他能夠一直保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樣清新有趣的文風,成為新月派、鴛鴦蝴蝶派或其他什麼新派的散文家,省去許多人間是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