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聊城古城保護改造中的調研與思考
日期:2016/12/14 10:02:38   編輯:古建築保護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科學發展觀不僅回答了什麼是發展、為什麼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它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發展的最新創新成果,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當前在全黨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即是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的必然要求。
2007年下半年,聊城市政府在政府網上公布了上海同濟大學建築學院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為聊城東昌古城做的保護規劃,我們聊城市的市民對此事都非常關注,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2009年,古城的保護和改造項目作為市委市政府的重點工程,已進入實施階段,但是如何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貌?如何保證古城居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和發展?如何使聊城古城換發新的生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聊城不光成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還要能成為一座生態的、文明的旅游城市,成為21世紀的文化產業城。
中國是一個五千年文明一脈傳承的國家,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多達百余座。但是,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問題一直困擾著整個社會。城市建設與發展和文化古城的保護問題自1949年以來一直未十分恰當的處理好,在正是我們學習科學發展觀所要解決的問題。
著名的古建築學家梁思誠先生曾經圈定過中國解放戰爭中需要保護的古建築,他甚至於幫助美國軍隊圈定過日本在二戰時期需要保護的古建築,成為日本文化保護的恩人。但是,梁先生卻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生活的地方——北京古城。
聊城的情況與其它城市相差無幾,1946年,八路軍進攻聊城,入城時曾經發布三項命令。
[冀魯豫前線記者團十二月三十日電]八路軍某政治機關為保護聊城固有文化免於戰爭損害,在我軍入城前發布三項命令:
(一)向民族英雄范築先墓立正敬禮
(二)保護中國四大藏書家之一海源閣圖書館
(三)保護中國史學家傅斯年先生在聊城北街的住宅
而當八路軍占領聊城後,我們取得政權,在此後的一段時期裡,我們卻違背了八路軍三項命令中的兩項。
史學家傅斯年先生的祖宅被拆除。清代著名四大私人藏書樓海源閣及其楊以增家宅也被徹底拆除。
聊城古城始建於宋代,明洪武年間改建成磚城,由於此城出於軍事目的修建,由於地處平原,不用考慮地形限制,所以及其方正。又由於城高、池深,外形上有甕城、扭頭門、馬面之類建築及其堅固,所以歷來有能陷不失鳳凰城之說。歷代許多次戰爭,都因此攻城不破,今例舉之:
明正統六年(1441年)濮州董氏,聚眾進攻東昌失敗被殺。
明成化元年(1465年)河北清豐農民馬鳳等起義攻打東昌失敗。
明嘉慶元年(1522年)青州農民起義軍進攻東昌未克。
明崇祯14年(1461年),山東“全省大饑”,壽張、東平一帶農民蜂起,進逼東昌,因城防堅固未克。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壽張農民王倫起義,同年九月,集中兵力圍攻東昌,山東巡撫徐績檄調數地之兵守城,王倫因寡不敵眾而失敗。
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堂邑縣起義軍宋景詩率萬余眾三攻東昌不克。
1946年1月2日起,解放軍二縱二萬余人將聊城包圍,與守敵山東第六區專員兼任保安司令王金祥等部作戰,多次攻城一年余,王金祥才棄城逃跑,,攻城難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防堅固,四周水面即寬又深,不易接敵。
由此可見東昌古城的城市布局,確實能起很大防御效果,所以能陷不失之說不為過也,平原地區防御性軍事城池的性質十分典型。
八路軍進城以後,為了防止敵人反攻,重新占領聊城。八路軍進行攻堅戰,還會造成很大傷亡。因此就動員城區居民開始拆除城牆,陸陸續續共用了10年的時間才將聊城古城徹底拆除。
回顧歷史是為了未來
今天我們細細的翻檢一下聊城的古城區,我們會發現聊城古城已存在的文化內涵太少了,我們並沒有多少家底。光岳樓如鶴立雞群一般孤立於古城中心,我們的古城內現在甚至於已經找不到一處灰磚灰瓦、原滋原味的三合院、四合院了。現在的市級保護單位海源閣是新建的,范築先紀念館是1986年新建的(附帶提一句:真正的范築先司令部原在聊城地區行署勞動局院內,1982年被拆除),現在僅存的一處真正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只有是古城牆遺址了。
因此,我們失去的已經太多了!我們已經沒有權利再失去了——那些中華民族的文脈。
現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我們還擁有什麼?我們還擁有古城的格局,古城的街道和街道的名稱。
早在建國初期,當聊城制定第一個城市規劃時,就確定了“保護古城,開辟新區”的原則,四十多年來,聊城市政規模不斷擴大,但新增部分全部建於古城之外,古城格局和風貌完整地保留下來。聊城之所以能一如既往地堅持新城舊城分開的城建原則,使古城這一珍貴的遺產得以保護,首先應歸功於聊城歷屆政府的正確決策,在這一點上,比北京市新舊城混建的做法要高明的多。其次是由護城河拓展而成的環城湖對古城區起到天然的保護作用。而且環城湖是聊城古城格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北方水城城市品牌的最亮點。第三是京杭運河對古城新區的天然隔離作用。第四是因為上個世紀,聊城的經濟一直處於落後狀況,資金的不足也阻止了對古城的開發,從而使之未得開發的部分今日成為難得的文化遺存,這些文化遺存又在社會發展中必然地成為極有經濟價值地人文資源反而將促進聊城經濟地發展。
我們通常理解的古城是指現東昌湖以內的一平方公裡的區域,其實這並完全准確。因為嚴格來說聊城的古城還應包括運河區,當然,因為明清兩代的行政、軍事中心一直在城內,但是到了清代早期漕運發達的時期,運河區是東昌府的交通和經濟繁榮區域,已經成為東昌府城重要的一部分,這個區域有八大會館,大、小碼頭、驿站,有“金太平、銀雙街、鐵打的小東關”,並且還有越河圈和十二連橋,(越河就相當於現在的繞城東環路,那是中國古代水上交通的一大發明)。從現在僅存的山陝會館是可以看出當時運河區在東昌府城中的繁榮和地位的。
非常可惜的是,前幾年進行了運河改造,很多歷史遺跡不曾存在,幸存下來的只有越河的最東端,玉皇閣北部的小段越河,以及運河東昌古城之間的一段遺跡了。
清末民國建築是一定要保護的。這樣的建築拆一座少一座,我們只能是有一座保一座。就是五六十年代的建築,我認為也有保護的價值。從去年開始,文物部門對東昌古城的古街道,民居進行了地毯式的調查,又發現了一批有價值的建築物,其中有聊城老監獄,位於古城區樓東大街路北衛昌街19號,建於1950年,但外大牆所使用的材料是聊城古城牆拆下的三合土塊,應是明代文物。老監獄南北長70米,東西寬60米,分監號區和管理區,保存較為完好,稍加改造就可在此成立“監獄博物館”。
府衙糧庫位於道署西街路北市糧食局院內,現存有糧庫八座,所使用青磚應是東昌府府衙建築舊物,現山牆上均寫有毛主席語錄,白地黃字,系文革重要文化遺存,完全可以利用這些建築建設聊城民間藝術博物館。
另發現有新華劇院和紅星影院,均是五六十年代的建築,建築質量較好。古城區內還發現有清末民國初民居八處,這些民居在建築形式和建築材料上面都體現了魯西風格,都有一定的保存價值。
這筆賬無論從經濟上算還是從社會可持續發展上想,或者從保護人類生存發展環境來考慮,我們該清醒了。
美國二百年就建成世界第一強國,在意識形態領域、科技領域、文化教育領域和城市建築領域的合理性決策,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而且我們還要深入地思考一下,那些合理性的決策是如何得來和如何被采納實施的。
再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聊城古城改造應該實現什麼目的,達到什麼效果?
參照外地的經驗,揚州瘦西湖、水鄉周莊,同裡,鳳凰古城的漓江,都是以人工木船為主要水上交通工具,而我們的水城差不多也適合休閒地在湖面、運河裡游弋,而不是趕路式的馳騁,也只有這樣,來聊城的游客才能真正體會到北方水城的舒適和安閒,才會真正有人願意到聊城度假或開會。聊城的旅游才會真正的有起色。當然,較高檔的賓館和由地方特色的餐飲也是必不可少的。
最後一個問題是法律問題,因為聊城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改造古城區有哪些法律上的問題應該注意。
中國的法律建設雖然這些年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的現象仍十分嚴重。有些試圖違背條款的人總喜歡說:“法律是人制定的”,言外之意就是人是活的,法律是死的,也就是說人既然能制定法律,就可以修訂法律。當然我不否定,法律有不斷完善和修訂的趨勢,但只有全國人大常委會才擁有這個權利。任何一級政府、任何一個部門或者某一個人都不具備這樣的權利,法律一旦制定公布,就有一個相對的穩定期。人——所有得人在這個期間要敬畏法律,遵守法律,這也是作為一個人對自身的起碼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