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關於聊城古城保護改造中的調研與思考

關於聊城古城保護改造中的調研與思考

日期:2016/12/14 10:02:38      編輯:古建築保護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科學發展觀不僅回答了什麼是發展、為什麼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它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發展的最新創新成果,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當前在全黨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即是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的必然要求。

    2007年下半年,聊城市政府在政府網上公布了上海同濟大學建築學院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為聊城東昌古城做的保護規劃,我們聊城市的市民對此事都非常關注,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2009年,古城的保護和改造項目作為市委市政府的重點工程,已進入實施階段,但是如何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貌?如何保證古城居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和發展?如何使聊城古城換發新的生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聊城不光成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還要能成為一座生態的、文明的旅游城市,成為21世紀的文化產業城。

    中國是一個五千年文明一脈傳承的國家,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多達百余座。但是,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問題一直困擾著整個社會。城市建設與發展和文化古城的保護問題自1949年以來一直未十分恰當的處理好,在正是我們學習科學發展觀所要解決的問題。

    著名的古建築學家梁思誠先生曾經圈定過中國解放戰爭中需要保護的古建築,他甚至於幫助美國軍隊圈定過日本在二戰時期需要保護的古建築,成為日本文化保護的恩人。但是,梁先生卻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生活的地方——北京古城。

    聊城的情況與其它城市相差無幾,1946年,八路軍進攻聊城,入城時曾經發布三項命令。

    [冀魯豫前線記者團十二月三十日電]八路軍某政治機關為保護聊城固有文化免於戰爭損害,在我軍入城前發布三項命令:

   (一)向民族英雄范築先墓立正敬禮

   (二)保護中國四大藏書家之一海源閣圖書館

   (三)保護中國史學家傅斯年先生在聊城北街的住宅

    而當八路軍占領聊城後,我們取得政權,在此後的一段時期裡,我們卻違背了八路軍三項命令中的兩項。

    史學家傅斯年先生的祖宅被拆除。清代著名四大私人藏書樓海源閣及其楊以增家宅也被徹底拆除。

    聊城古城始建於宋代,明洪武年間改建成磚城,由於此城出於軍事目的修建,由於地處平原,不用考慮地形限制,所以及其方正。又由於城高、池深,外形上有甕城、扭頭門、馬面之類建築及其堅固,所以歷來有能陷不失鳳凰城之說。歷代許多次戰爭,都因此攻城不破,今例舉之:

    明正統六年(1441年)濮州董氏,聚眾進攻東昌失敗被殺。

    明成化元年(1465年)河北清豐農民馬鳳等起義攻打東昌失敗。

    明嘉慶元年(1522年)青州農民起義軍進攻東昌未克。

    明崇祯14年(1461年),山東“全省大饑”,壽張、東平一帶農民蜂起,進逼東昌,因城防堅固未克。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壽張農民王倫起義,同年九月,集中兵力圍攻東昌,山東巡撫徐績檄調數地之兵守城,王倫因寡不敵眾而失敗。

    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堂邑縣起義軍宋景詩率萬余眾三攻東昌不克。

    1946年1月2日起,解放軍二縱二萬余人將聊城包圍,與守敵山東第六區專員兼任保安司令王金祥等部作戰,多次攻城一年余,王金祥才棄城逃跑,,攻城難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防堅固,四周水面即寬又深,不易接敵。

    由此可見東昌古城的城市布局,確實能起很大防御效果,所以能陷不失之說不為過也,平原地區防御性軍事城池的性質十分典型。

    八路軍進城以後,為了防止敵人反攻,重新占領聊城。八路軍進行攻堅戰,還會造成很大傷亡。因此就動員城區居民開始拆除城牆,陸陸續續共用了10年的時間才將聊城古城徹底拆除。

    回顧歷史是為了未來

    今天我們細細的翻檢一下聊城的古城區,我們會發現聊城古城已存在的文化內涵太少了,我們並沒有多少家底。光岳樓如鶴立雞群一般孤立於古城中心,我們的古城內現在甚至於已經找不到一處灰磚灰瓦、原滋原味的三合院、四合院了。現在的市級保護單位海源閣是新建的,范築先紀念館是1986年新建的(附帶提一句:真正的范築先司令部原在聊城地區行署勞動局院內,1982年被拆除),現在僅存的一處真正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只有是古城牆遺址了。

    因此,我們失去的已經太多了!我們已經沒有權利再失去了——那些中華民族的文脈。

    現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我們還擁有什麼?我們還擁有古城的格局,古城的街道和街道的名稱。

    早在建國初期,當聊城制定第一個城市規劃時,就確定了“保護古城,開辟新區”的原則,四十多年來,聊城市政規模不斷擴大,但新增部分全部建於古城之外,古城格局和風貌完整地保留下來。聊城之所以能一如既往地堅持新城舊城分開的城建原則,使古城這一珍貴的遺產得以保護,首先應歸功於聊城歷屆政府的正確決策,在這一點上,比北京市新舊城混建的做法要高明的多。其次是由護城河拓展而成的環城湖對古城區起到天然的保護作用。而且環城湖是聊城古城格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北方水城城市品牌的最亮點。第三是京杭運河對古城新區的天然隔離作用。第四是因為上個世紀,聊城的經濟一直處於落後狀況,資金的不足也阻止了對古城的開發,從而使之未得開發的部分今日成為難得的文化遺存,這些文化遺存又在社會發展中必然地成為極有經濟價值地人文資源反而將促進聊城經濟地發展。

    我們通常理解的古城是指現東昌湖以內的一平方公裡的區域,其實這並完全准確。因為嚴格來說聊城的古城還應包括運河區,當然,因為明清兩代的行政、軍事中心一直在城內,但是到了清代早期漕運發達的時期,運河區是東昌府的交通和經濟繁榮區域,已經成為東昌府城重要的一部分,這個區域有八大會館,大、小碼頭、驿站,有“金太平、銀雙街、鐵打的小東關”,並且還有越河圈和十二連橋,(越河就相當於現在的繞城東環路,那是中國古代水上交通的一大發明)。從現在僅存的山陝會館是可以看出當時運河區在東昌府城中的繁榮和地位的。

    非常可惜的是,前幾年進行了運河改造,很多歷史遺跡不曾存在,幸存下來的只有越河的最東端,玉皇閣北部的小段越河,以及運河東昌古城之間的一段遺跡了。

    東昌古城自宋淳化二年由巢陵城遷來,宋熙寧三年始建土城,明洪武二年守衛指揮陳镛改建為磚城,並於明洪武五年至洪武七年修建了光岳樓。這在李延相《重修東昌城記略》中對此有較詳細的補記:城周七裡有奇,高三丈五尺,厚三丈,池闊三丈,深二丈;四門,東曰“春熙”,西曰“清遠”,南曰“正德”,北曰“宣威”。設城樓二十七座。其中以西北角之綠雲樓、東北角之望月樓最為壯觀。附城為廓,廓外各為水門,設吊橋,環以護城堤,延亘二十裡,以御水漲,全城绮之,而且全部甃以磚石。萬歷五年(1577年)又經維修,有禮部尚書於慎行碑記。順治五年又重修,有戶部尚書傅以漸碑記。護城湖現已拓寬為寬廣的東昌湖,吊橋已改為大型石拱橋,以利大船通過,但舊制不存。

    現在城內的建築,除光岳樓外,大多是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清末至民國的建築寥寥無幾。但是正如1990年12月10日,聊城市人民政府在關於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報告中指出的那樣,聊城不僅保存了眾多的歷史古跡,而且較好的保留了古城格局和風貌。由原護城河拓展形成的環城湖波光漣漪,景色優美,湖水環繞的古城區布局方正,48條街道經緯分明,城區居民多為三合院、四合院。所以說,聊城之所以能跻身國際歷史文化名城,獨具特色的古城格局是最為關鍵的要素。同樣也是我們對古城開發最應保護的要素,萬萬不可推倒一片,把古城格局、街道、北方封閉式院落一並抹掉,割斷歷史的傳承。那樣做將是對於聊城的歷史文化將是一場災難和浩劫。所以街道的長度、寬度和街道的名稱都不能改變,因為這其中蘊含著很多的歷史信息和有價值的故事。

    清末民國建築是一定要保護的。這樣的建築拆一座少一座,我們只能是有一座保一座。就是五六十年代的建築,我認為也有保護的價值。從去年開始,文物部門對東昌古城的古街道,民居進行了地毯式的調查,又發現了一批有價值的建築物,其中有聊城老監獄,位於古城區樓東大街路北衛昌街19號,建於1950年,但外大牆所使用的材料是聊城古城牆拆下的三合土塊,應是明代文物。老監獄南北長70米,東西寬60米,分監號區和管理區,保存較為完好,稍加改造就可在此成立“監獄博物館”。

    府衙糧庫位於道署西街路北市糧食局院內,現存有糧庫八座,所使用青磚應是東昌府府衙建築舊物,現山牆上均寫有毛主席語錄,白地黃字,系文革重要文化遺存,完全可以利用這些建築建設聊城民間藝術博物館。

    另發現有新華劇院和紅星影院,均是五六十年代的建築,建築質量較好。古城區內還發現有清末民國初民居八處,這些民居在建築形式和建築材料上面都體現了魯西風格,都有一定的保存價值。

    類似這些公共建築、倉庫和廠房,建築質量好、體量宏大,一般都帶有前蘇聯的建築風格。本著節約、環保、節能、高效的原則,應進行保留、改造和利用。我曾語出驚人,要在城內建設十座博物館,這並非不負責任的诳語。利用老建築改建為博物館,投資少見效快,充分利用現有的公私文物,可充分刺激聊城旅游業的發展,使聊城成為真正的旅游城市。試想一下,如果聊城有十大博物館,可以免費參觀,又能為聊城吸引多少游客,並使聊城的餐飲住宿業又如何的發展?

    2007年下半年,我去美國考察城市建設與建築保護,走馬觀花,感受頗多。但感受最深的是美國建國的時間雖然很短,印第安人的文化遺跡也難得一見,但是美國建國後一二百年的各式建築和住宅保留的許多,而且至今保存得還大多十分完好。更重要的是美國對於年代較長的建築不僅是保存完好,而且利用的好。例如,我在美國西海岸見到了一幢外形十分獨特的圖書館。導游介紹,那本是一個火力發電廠。以後,美國科技發達了,大量的利用核能、太陽能發電。火力發電廠就廢棄了。按照中國現行的做法,很有可能拆掉搞開發。但是聰明的美國人都將其加以改造,建成了一幢城市公共圖書館。

    現在讓我們來算一筆帳,首先拆遷需要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和能源,處理建築垃圾會動用車輛,造成灰塵污染,處理建築垃圾還需要地點,也有不少的費用。但是這僅僅還只是小賬。

    假使按圖書館的功能,重新建設一幢同樣規模的建築作為城市圖書館,首先,需要大體數量的磚石,這需要燃燒煤炭,污染環境,還需要占用和破壞耕地。

    其次,需要水泥、石子等建材,這就需要開山、損壞植被,更重要的是水泥和白灰的生產都是高污染行業。每在黃河下游的曹植墓看到濃煙滾滾的石灰廠和水泥廠,看到超載的汽車拉著滿滿的白灰水泥,一半,黃河風光、魚山風水被破壞殆盡,我心中都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第三,建築還需要玻璃、鋁和鋼鐵,生產這些東西又意味著什麼?在美國,每天看到我們久違的藍天白雲,看到綠蔥蔥的原野和層巒疊嶂的山脈,想想我們這十幾年的大拆大建,看看我們光禿禿的山、灰蒙蒙的天。我們難道不應該冷冷心,算一算這一筆不難算清的賬嗎?

這筆賬無論從經濟上算還是從社會可持續發展上想,或者從保護人類生存發展環境來考慮,我們該清醒了。

    其實,這十幾年大拆大建不只是與經濟發展和城市擴張,以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關,這與我麼這個民族的傳統也有密切關系。歷朝歷代,我們的先輩就喜歡用一把大火燒掉前朝的一切,仿佛社會要從我朝從新開始一樣。但是,不管是從物質上,還是從精神上,沒有任何一個新世界是橫空出世,每一個世界都是批判和破壞,但也是對舊世界的繼承發展和模擬。

    美國二百年就建成世界第一強國,在意識形態領域、科技領域、文化教育領域和城市建築領域的合理性決策,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而且我們還要深入地思考一下,那些合理性的決策是如何得來和如何被采納實施的。

    再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聊城古城改造應該實現什麼目的,達到什麼效果?

    對於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部分,政府應該首先保護,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保護古城獨具特色的格局和風貌,當然也包括古城區內所有較早的歷史建築。另一方面,就是古城內的歷史傳承,也就是古城發展和變化的歷史,因為古城是一個活的動態的歷史,在任何情況下的推倒重來都是錯誤的。

    然後呢?我們就要考慮改善古城內居民的生活質量。眾所周知,古城內民居內的水、暖氣、天然氣等設施都不完善,大大影響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再一個就是,要通過古城的保護與開發,給古城區的老居民創造就業和創收的機會,提高古城的文化經濟活力。例如東昌葫蘆、木版年畫、魏氏熏雞、東阿阿膠等特產的銷售,古玩字畫行業也會有較大的發展,另外,也可以開發一些高檔的地方工藝品,推出一批古城的藝術家。

    最後一個,也是比較重要的,那就是通過古城的開發和改造,大大促進聊城旅游業的發展,使聊城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旅游城市。與此同時,還要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使聊城真正成為一個文化名城。

    近十幾年來,聊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旅游業的發展,不論從城市的建設上,還是對外宣傳上,都下了最大的功夫,也取得一定效果。但是聊城的旅游業沒有真正“火”起來,來聊城游覽的人也不少,但是住在聊城的人卻不多,就其原因有兩個方面。第一引來了客人,卻沒有足夠多的景點留住客人,對聊城的歷史文化內涵挖掘的不深。第二,在接待游客的手段上策略有失,幾個重要景點比較集中,半天多的時間就可以游遍,這樣就沒有必要住在聊城。

    聊城東昌湖的開發和古運河的開發,本以為可以增添許多項目,游覽這麼大的水系需要耗費許多時間,但出現了兩個方面的問題,加劇了不能留住客人的現象。一是,添置了不少大型游輪,這應該說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大型游輪是動力船,這就有噪音污染和柴油帶來的污染。大型游輪的裝飾都向酒店的雅座一般,高高大大,豪華氣派,但不能使游客近距離與水親近,降低了水成水的魅力。再就是大型游輪的價格高,一般游客承受不了,大型游輪帶來的更大一個問題是,進行的五座橋都過於高大,不便與市民通行,而且四關橋的引橋過長,占據了過去城牆和甕城的位置,使古城牆再想復原也難。

    第二個方面是京杭運河的開發,考慮運河原貌的因素較少,河道直上直下全用青石壘砌,使人夠水夠不著,上下不方便,而游人或市民萬一失足,也難上岸得救,在安全上存在重大隱患,因此有必要盡早改造。

    參照外地的經驗,揚州瘦西湖、水鄉周莊,同裡,鳳凰古城的漓江,都是以人工木船為主要水上交通工具,而我們的水城差不多也適合休閒地在湖面、運河裡游弋,而不是趕路式的馳騁,也只有這樣,來聊城的游客才能真正體會到北方水城的舒適和安閒,才會真正有人願意到聊城度假或開會。聊城的旅游才會真正的有起色。當然,較高檔的賓館和由地方特色的餐飲也是必不可少的。

    最後一個問題是法律問題,因為聊城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改造古城區有哪些法律上的問題應該注意。

    中國的法律建設雖然這些年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的現象仍十分嚴重。有些試圖違背條款的人總喜歡說:“法律是人制定的”,言外之意就是人是活的,法律是死的,也就是說人既然能制定法律,就可以修訂法律。當然我不否定,法律有不斷完善和修訂的趨勢,但只有全國人大常委會才擁有這個權利。任何一級政府、任何一個部門或者某一個人都不具備這樣的權利,法律一旦制定公布,就有一個相對的穩定期。人——所有得人在這個期間要敬畏法律,遵守法律,這也是作為一個人對自身的起碼的尊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