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發掘張家口張北元中都遺址

發掘張家口張北元中都遺址

日期:2016/12/14 12:28:03      編輯:古建築保護

    在我省張北縣城西北15公裡處,有座被白色的土城圍繞的村子叫做“白城子”,這裡存有都城遺址,很多文物出土於此。但長期以來,這裡被史學界誤認為是“北羊城”遺址(即元代牲畜交易場所)。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有人對這種說法產生了懷疑。八十年代初,當地考古工作者劉建華發現這裡出土的文物以元代為主,而且部分建築殘片為漢白玉螭首,她推測:這裡曾經有過元代的皇家建築。她撰寫的相關文章1995年發表在一本考古學雜志上,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關注,專家開始把眼光投向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

    上世紀90年代,一些考古工作者陸續對白城子展開調查。1997年,張文彬、宿白等著名元史專家來張北進行了實地勘察和論證,最終認定白城子遺址為元中都所在地。1998年,省文物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組成考古隊,對中都遺址進行了連續性的、有計劃的勘察。在長達6年的考古勘探中,他們研究發現了什麼?又是什麼證明這裡就是元代的旺兀察都—元代的另一座都城—中都呢?

    “從1998年,我們確定要對遺址進行開掘時,就住進了白城子附近的村民家裡。先是對宮城西南角台、南門和1號台基進行試掘,當城基一層層地展現在眼前時,顯露出明顯的元代建築風格。規整的‘工’字大殿遺址,三出阙角台、保存較好的采用過梁式門道的三觀制宮城城門以及漢白玉螭首、牡丹龍紋角柱石、寶裝蓮花柱礎、琉璃龍紋瓦當滴水、琉璃走獸等重要遺物,不僅證實了白城子遺址確為元代中都城,而且多項發現都填補了元代考古的空白。從發現的外城線索中,還證明了元中都三套城垣的都城規格,明顯繼承了宋代都城的建築風格。”時任考古隊領隊現任省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的任亞珊對筆者描述了發現元中都遺址之初的興奮心情。 


    從1998年開始,文物部門陸續勘探發掘出土了大量的實物,探明了元中都主要建築遺址的形狀和建築風格。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一個漢白玉角部螭(傳說中龍的一種)首和九個台沿螭首,這十個螭首雕刻細膩,造型完美,是元代雕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這些螭首,在當地流傳著很多神秘的故事,凡是搬動過它的人,對它起了貪念的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事故發生。或許這些故事中演義的成分過多。但正是當地人對它的敬畏,使得這些寶貝得以保存。”任亞珊很是慶幸。但仍有很多的建築構件散落於民間。

    當地一位村民對筆者稱,據說民國時這裡有人居住,但是當時,這座古城常常有奇異的事情發生,居民時常會聽到喊殺聲和馬嘶聲,人們便開始遷出古城,不再有人居住了。“當時人們為了防土匪,在舊城基上建起新城牆,所以我們還能看到民國時建起的白色的殘牆。”任亞珊稱。

    筆者撫弄著眼前的雜草,眺望著元中都的斷壁殘垣,這些草引起筆者的注意,當地人稱這種草在附近的幾十裡都沒有,只有在元中都內生長,當地民間流傳著“富貴草”的說法。“的確,我們考古時也發現了這種現象,它只生長於夯土上,這樣就形成了奇怪的現象,在白城子的夯土部分清一色地生長著這種草,當地人稱之為‘富貴草’。”任亞珊對筆者說。當地的文物部門曾請有關植物專家進行鑒定,專家稱這種植物與當地氣候有些不相稱,它應該生長在高寒地區。據此有人推斷,元中都當時建城時,夯土可能是從遠方運來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