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登街:茶馬古道古集市的變與不變
日期:2016/12/14 10:09:13   編輯:古建築保護寺登村自然風光優美秀麗,歷史文化積澱濃厚,民族風情濃郁古樸,旅游資源豐富獨特。寺登街區域不但完整保留了茶馬古道上傳統的山鄉古集風貌,還有至今仍在延襲的鮮活的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和白族民間鄉土文化。在中瑞兩國的共同努力下,寺登街走出了一條依托古鎮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先後被授予“中國108個村莊名片”、“雲南省旅游特色村”等稱號,沙溪鎮也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知名度和美譽度得到很大提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記者在寺登街看到,眾多的外國游客漫步於街道,或觀賞著滄桑古老的建築,或在古戲台前凝神聽戲;而一群特地從廣州過來的美術專業學生,正坐在街邊專心致志地寫生。
寺登街的復興,不但使古鎮得到保護,還使村民在保護古鎮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2011年共接待游客6萬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2萬人次,旅游總收入800多萬元;當年,寺登村村民人均純收入近4000元,比全縣人均高出近800元。
寺登村黨總支書記李玉寶告訴記者,寺登街的成功,主要是在“變”與“不變”之間找到了最佳的結合點:
所謂“變”,就是村民觀念的轉變。經過中瑞雙方10年的不懈努力,寺登村民保護古鎮、在保護中發展的觀念得到鞏固,已經沒有村民在古鎮內建設不協調的現代建築,古鎮保護規劃的執行越來越順利。
所謂“不變”,就是始終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10年來,中瑞雙方已投入了約2500萬元的保護修復資金,對基礎設施、重點民居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古鎮的歷史風貌得以完整地保留下來,成為“修舊如舊”的典范,得到中外專家的一致好評。現已高質量完成了2座寨門、3座大門、四方街臨街立面、興教寺等的修復整治和改造,建設了生態停車場和旅游廁所,完善了寺登街區的美化、亮化和綠化。同時,寺登街不盲目追求游客數量,而是堅持自己的特色,穩步發展以家庭為單位的小客棧,吸引度假游客。
如今,沙溪這一“茶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又逐步恢復了昔日的繁華,為打造民族地方文化旅游品牌、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和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古鎮修復的成功和旅游業的發展,有力促進了招商引資。近年來,14家企業入駐寺登街,累計在寺登街區域投入資金1440多萬元。寺登街景區內已湧現出17家白族刺繡、布扎、木雕工藝品等經營戶,全村一半以上農戶從事沙溪粉皮、豆腐等白族特色食品加工零售。目前,寺登街景區內已營業的有12家酒吧、茶室,16家特色小客棧。多家影視公司在沙溪取景拍攝了《大理公主》、《銀杏銀杏》等多部影視劇。寺登街的繁榮,對全縣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我們要繼續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與發展旅游業之間保持平衡,讓寺登街煥發新的活力,讓百姓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李玉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