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何瑞琳
中國江蘇網5月28日訊 昨天,市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聽取了市政府關於《揚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瘦西湖及揚州歷史城區周邊區域建設高度控制規劃》、《揚州市生態科技新城綜合規劃》編制情況的匯報。有著2500年歷史的名城揚州將迎來一個完整的、系統的保護規劃。
清晨的東關街街景。新華社發
揚州市域
“一帶、四片、多點”保護框架
根據《規劃》,揚州市域將形成“一帶、四片、多點”的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框架。“一帶”為大運河(揚州段),“四片”為揚州片區、高郵片區、儀征片區和寶應片區,“多點”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等不可移動文物和各類歷史建築。
市區則以京杭大運河(中心城區段為古運河)為主脈,串聯揚州歷史城市,邵伯、灣頭、瓜洲、大橋四個古鎮和沿線眾多文物景點,構成“一帶、一城、四鎮、多點”的市區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的總體框架。
歷史城市
首次提出,總面積約18.25平方公裡
歷次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規劃均提出了保護“兩大片、一條線、三道古城輪廓線”的要求。據了解,“兩大片”是指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和老城區,一條線是指大運河,三道古城輪廓線是指唐城、宋三城、明清城。
《揚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首次提出“歷史城市”的概念,延伸了之前三道古城輪廓線的內涵,旨在將隋唐以來揚州城的歷史格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保護,既凸顯了揚州“不斷演進形成的歷史性城市景觀”的名城價值,同時也體現了當今國際古城保護的最新理念。據了解,“歷史城市”范圍是指揚州城遺址(隋—宋)分布范圍,總面積約18.25平方公裡。
市政府在匯報時透露,《規劃》確定了三個保護策略。一是整體保護的策略,即保護整體空間格局。二是差異化保護的策略,根據不同的區域特征劃定保護區及控制區,明確保護要求。三是積極保護的策略,通過用地調整、交通組織、展示引領等措施實現有機更新,維護歷史城市發展的整體秩序。
歷史城區
重點保護明清揚州城的城池格局等
《規劃》還提出歷史城區保護。據了解,老城區(明清揚州城)為揚州歷史城區,保護的重點內容包括明清揚州城的城池格局、傳統風貌、空間尺度及其相互依存的外圍環境;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風貌街巷;古運河、護城河、小秦淮河等歷史水系;歷史園林、古樹名木、古井、古橋梁等歷史環境要素;個園、何園、朱自清故居等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和其他不可移動文物;揚州玉雕、揚州剪紙等傳統工藝、傳統產業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文化街區
進一步明確四個街區范圍
近幾年,在老城區控規大綱基礎上編制了四個歷史文化街區的專項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四個歷史文化街區的范圍,其中東關街、南河下、仁豐裡三個街區的保護規劃已獲得市政府批復,灣子街歷史文化街區已通過省住建廳組織的專家論證。《規劃》延續了街區專項規劃中確定的范圍。
同時,《規劃》在控規大綱基礎上,增加了歷史建築的內容。依據《揚州市市區歷史建築保護辦法》,揚州市政府已公布“首批歷史建築保護名單”,共計37處。
高度控制
保證歷史城區重要區域視覺無干擾
近些年,我市對瘦西湖周邊的視線保護一直很重視,對其他景區、老城區以及周邊區域制定合理的視覺控制目標,確定有效的規劃控制手段成為當務之急。《瘦西湖及揚州歷史城區周邊區域建設高度控制規劃》透露,在設定規劃原則和目標時,就確定了要保證瘦西湖核心景區的視覺純粹性,即0.8平方公裡核心景區內保證其內部視覺干擾“零存在”,外部新建建築不可視;保證風景名勝區的視覺完整性,即除瘦西湖核心景區外的7.53平方公裡的范圍內的重要視點、重要視廊等盡可能避免視覺干擾的出現,其他區域可允許建築隱約可見,但天際線應有所變化;保證歷史城區的視覺和諧性,即5.09平方公裡的老城內部重要區域視覺無干擾,其他區域保證建築風貌和諧、視覺舒適。
鏈接
老城區風貌保存完好程度全國罕見
擁有2500年歷史的古城揚州,早在1982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城市內18.25平方公裡的揚州城遺址,其遺存由隋至宋,是國內保存最好的古城遺址之一,現已部分發掘隋炀帝陵、羅城遺跡、唐城城牆及南門遺址等;老城區5.09平方公裡的古城,有著眾多古跡、遺址、文物,其風貌保存完好程度在全國罕見。目前市區共有265處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等被列為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國保單位16處、省保單位29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