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阿拉”貢獻浏河兩個“七成”

“阿拉”貢獻浏河兩個“七成”

日期:2016/12/14 10:09:13      編輯:古建築保護
    蘇州訊 近日,太倉市在浏河鎮舉行揭牌儀式,成立太倉長江口旅游度假區黨工委、管委會,此舉意味著太倉長江口旅游度假區正式進入實質性開發建設階段,也為浏河旅游業吸引“阿拉”注入了新動力。

    浏河,一個和上海寶山、嘉定僅一河之隔的蘇州小鎮,來這裡的游客70%以上都是上海人,70%的餐飲消費是上海人貢獻的,現有樓盤幾乎都是為上海人量身訂做,接近90%的房源是被上海人預訂的……浏河為何這樣火?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進浏河。

    都說到浏河的上海人多,數字雖然難以精確統計,但記者在穿梭兩地的省際公交快線上,親身體驗到了這種熱度——53座的金龍大巴,往返都坐得滿滿當當。

    2012年1月1日,從上海軌道交通7號線美蘭湖站開往太倉浏河的省際公交快線正式開通。該線路由太倉長運公司與上海巴士白玉蘭公司共同經營,雙方各投入2輛金龍大客,每隔30分鐘發一班,每天24班,全程票價11元,刷卡更享受7折優惠。這條線路開通至今,客流量穩步增長。浏河鎮黨委書記徐志強說,今年僅清明節3天假期,浏河就吸引到3萬多人前來游玩,其中近70%是從上海過來的;五一節期間,浏河鎮客流量比平時增加了約40%,餐飲業銷售額比平時增加了30%左右。客流的增長也與降低交通成本有關,從2010年4月起,連接浏河與上海寶山區的338省道浏家港收費站正式撤除、204國道收費站停止收費、浏河鎮與上海交界的滬太公路收費站和浏翔公路收費站同時撤銷。走高速往返於上海與太倉的費用,從以前的55元降為現在的20元。

    蘇浙兩省沿滬城鎮眾多,上海人為何青睐浏河,是沖著有吃有玩而去的。據了解,該鎮餐飲服務業2011年的營業額超1.2億元,接待人次約50萬人次,上海消費者占70%以上。

    眾所周知,浏河史稱劉家港。唐宋時,它是蘇州的通海門戶;元朝時因漕運發達、海貿繁榮被譽為 “六國碼頭”;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從這裡起錨。浏河沿江沿滬,被譽為“江尾海頭第一鎮”。這一獨特區位,使其擁有了得天獨厚的漁業資源,江、海、河三鮮美食揚名滬上。浏河漁港是國家一級漁港,碼頭距長江口2.5公裡,可供200艘漁船24小時停靠交易。經過投資改造,該港目前的生產、加工、冷凍、銷售條件已遠遠超出呂泗等老牌漁港,成為遠洋、近海各類水產品進入上海、蘇南市場的首選卸貨港。這同時也保證了浏河海鮮的純正品質。當地政府還規劃建設了占地200畝的華東水產品交易中心 (市場),常年水產品交易量高達7萬噸。待全部建成投用,預計年交易量可達30至40萬噸。除此之外,浏河古鎮人文風物荟萃,古跡甚多。當年鄭和出海祭祀神谕的天妃宮,近年新辟的鄭和紀念館,抗倭名將戚繼光檢閱、操練水師的閱兵台等,都是游覽的好去處。
    徐志強認為“區位再好、人文再多、物產再豐富,由於相對來說比較零散,形不成規模,游客總是來去匆匆,到此一游只是過境地,不是目的地。”他說,要想留住人,就得把長江口現有的資源挖掘、整合、包裝起來,在長江口打造一個有景有吃有住有玩,集休閒度假、商貿旅游、古鎮文化、美食餐飲、水產特色為一體的功能區域。

    2010年底,太倉市正式決定在浏河建設長江口旅游度假區。目前,上海同濟規劃設計院已經編制完成了度假區總體規劃及部分分規詳規,繪出了浏河三產開發的“新版掘金圖”。承擔該項規劃任務的嚴教授告訴記者,度假區規劃面積16平方公裡,主要是整合區域內歷史文化載體、長江濱江岸線、古港老鎮,建設濱江新城、漁人碼頭、浏河古鎮、溫泉社區等四個主要的旅游發展集聚區。濱江新城總面積5.4平方公裡,主要是發揮濱江城市空間、水陸交通等優勢條件,大力發展休閒旅游產業;漁人碼頭占地1000畝,其中除了現有的華東水產交易市場,還將開建占地6萬平方米的江海河三鮮美食城以及漁港路美食街,主打特色水產、特色餐飲;浏河古鎮保護區占地255畝,以省級保護單位天妃宮為核心,經過修繕改造,再現明清氣象;溫泉社區占地4平方公裡,社區與濱江新城相連接的近3公裡帶狀空間,也將建成濕地主題公園。
   (編輯:申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