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微雨,最是怡人,微雨下的古樓更是妙不可言,再伴上些吳語戲曲,便是一場豪華盛宴了。“戲曲之鄉”的北橋城隍廟經過修繕後,昨天舉行這樣一場盛宴,修繕後的古戲台上一個個草根藝人紛紛上台獻演,古樓下四方而來的看戲人,即使微雨連綿也不願散去,更不減熱情。
唱戲的都是當地草根藝人
“上來的是林妹妹呀。”77歲的周梅熱情鼓掌的同時不忘向記者介紹劇情。周梅就住在附近,打小愛聽戲,年輕時更是唱得一手好戲。她看著樓上古色古香的戲台,那四合院式的樓宇,鋪著平整古樸的石地板,戲台上時而唱戲時而跳舞,讓周梅感到欣慰和激動。
8月7日,繼城隍廟開放儀式後,北橋街道舉辦了城隍廟古戲台修繕後首場演出。院內觀眾坐得滿滿的,連兩側的廂房內也坐滿了人,樓內清風徐徐,一邊看戲,一邊欣賞修舊如舊的院落,確實是一種享受。演出的都是北橋人喜歡的地方戲,有錫劇、滬劇、越劇,那曲調聲聲入耳,在院子裡回蕩。
台上的唱戲人,都是本地的草根藝人,他們有著專業的戲功和傳神的演出,若不是介紹,看戲人怎麼也想不到他們竟是當地的草根藝人。43歲的付淑琴表演的滬劇《荷包相配人團圓》讓下面掌聲不斷。
以前每逢城隍生日都有演出
北橋城隍廟古戲台始建於明代,清朝時被重新修整,因此整體風格透露著濃厚的清朝氣息。古戲台的位置在城隍殿南,依滂冶長泾,坐南朝北,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兩邊有東西看樓六間,呈四合院式,是一座高台樓閣式建築。
在當時,每逢城隍生日,當地周邊百姓就會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城隍廟中,舉行規模盛大的祭祀娛神活動。戲班子會在古戲台演出,北橋民間的戲曲團隊也會上台表演。不管是祭神的、看戲的還是做買賣的、湊熱鬧的,都沉浸在這熱鬧的氛圍當中。然而,十年的“文革“風雨將這古戲台吹打得滿是傷痕,雕欄玉砌被時間一點一點的剝落。城隍廟裡的一切似乎已經淡出了老百姓的記憶。
修舊如舊古戲台恢復原樣
2009年,北橋街道作出修復古戲台的規劃,按照原樣對古戲台進行分期修復。城隍大殿內沒有被損壞的建築設施被原封保留著,古戲台和兩側看戲的廂樓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缺和損壞,修復人員按其原來的樣子進行細致的修復。
歷經兩年多的時間,城隍大殿、古戲台以及兩側看戲的廂樓全部修復完整。城隍大殿為單檐歇山式,面闊16.7米,進深11.5米,平梁蜀柱,二重昂,檐口施斗拱,普柏枋上有蓮台佛珠彩繪,色彩以藍綠相配的“冷色”為主,屋頂上的風調雨順四個金色大字與古戲台隔空相應。古戲台圓拱形的天棚與傳統的亭台樓閣大相徑庭,飛檐翹角上掛著大紅的燈籠,戲台上的背景看板上映著古韻今風的戲曲畫,戲台旁有專供演奏班子使用的。兩側廂樓的雕花矮窗和憑欄都被漆上了朱砂色的油漆,廂房內高掛著金色宮燈。穿過戲樓便是中心大院,院內青磚鋪地,場地寬廣平整,可容納數百人看戲。
據北橋文體中心主任顧芳華介紹,古戲台修新後將會對社會全面開放,因為北橋是戲曲之鄉,這裡還將成為北橋民間文藝團隊的訓練基地,各地的戲曲愛好者可以在這裡互相交流學習。每逢初一、十五,這裡都會舉辦小型的戲曲演出,由北橋當地的草根藝人上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