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婧:
自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的麗江、平遙、周莊、宏村西遞、烏鎮等一 批古鎮古村逐步成為旅游市場的寵兒,吸引了源源不斷的國內外游客之後,保護古鎮古村,開發古鎮古村旅游資源已成為各地政府的共識。但面對歷史久遠、破敗不堪、資金匮乏的古鎮古村,如何進行保護與開發?以什麼原則進行修復?成為了古鎮古村保護中的共同問題。這次首屆中國古鎮文化論壇在浙江江山召開,江山廿八都在保護修繕中充分注意到這個古鎮“文化飛地”的特質,在修舊如舊的保護中堅守了文化多樣性的原則,對於這一點各位專家有何見解?面對國內日益紅火的古鎮古村保護,各位專家有何忠告?
成為景點的古鎮古村大多長著同一張臉
童芍素:
近年來,保護古鎮古村落逐漸形成共識:在保護第一的前提下,將其作為旅游文化資源進行合理開發,這是保護古鎮古村落的有效途徑,也是豐富旅游文化內涵的必由之路。
但實踐中有兩種傾向需要注意:
一是同質化傾向。比如說起江南古鎮,便是小橋流水人家,必有一條河從古鎮穿流而過,河邊必有修舊如舊的枕水人家的宅居建築,房檐下必是一串串紅燈籠,河上必是一座座石橋,河裡必是一條條木船……。所謂“戶藏煙浦,家具畫船”的水鄉景色。江南古鎮一樣的面孔,顯然既不符合古鎮本來面目和文化個性,也達不到古鎮保護和文化旅游的初衷。
二是缺乏精心打造古鎮古村落“個性化”的旅游宣傳定位語,或稱廣告語。當下旅游趨勢已從觀光游向體驗游發展,旅游者已從匆匆掠影過度到了深入體味、感悟旅游地的文化內涵,即旅游地居民曾經的與當下的生活方式,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調整自身的生存狀態。所以,反映一個古鎮古村落文化個性的畫龍點睛之語,既能凝練精致地提煉每個古鎮古村的歷史與文化個性,又能以簡明易懂的點睛之語,有效地引領旅游者來此體驗獨特文化。否則,來來往往的游客,外行人只看了熱鬧,留不下記憶;而內行人看不出門道,也留不下好印象。一些地方旅游宣傳定位語不准確,根本原因是對那裡古鎮古村落的文化個性研究得不透。
江山市決定對廿八都確定旅游宣傳定位語,既表明廿八都古鎮保護到達了一個新的起點,也表明廿八都文化旅游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堅守文化多樣性是為了保護世界文化原生態
單繼剛:我參觀了廿八都之後,想到了一個概念:文化多樣性。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了《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2007年中國加入了這個公約。“文化多樣性”概念表達的是多種文化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不替代,和諧共生的狀態。
廿八都文化是文化多樣性的典范,這種多樣性是移民現象造成的。移民現象與廿八都在歷史上的軍事地位以及經濟地位有關,移民的來源有駐軍及其家屬,商人,逃難者等等。可以說廿八都是“移民小世界,文化大觀園”。廿八都共有7類28項景觀。
建築類14項,有浙式、徽式、贛式、閩式、西洋式等風格,五彩缤紛,精美裝飾令人眼花缭亂;宗教類景觀6項,文昌宮、觀音殿、萬壽宮、文昌閣、東岳宮、水星廟等,體現了三教合一。寺廟取代了家族祠堂的功能,表現了廿八都社會的融合程度;廿八都歷史上商業非常發達,現存商業類景觀有3項,老街、德春堂中藥店、姜秉書洋貨店。德春堂的“中藥店”與姜秉書的“洋貨店”,形成有趣的“中西”對比;軍事類景觀有浙閩楓嶺營總府和姜守全舊宅2項。前者是清順治11年(1654年)設立的,其作用是對廿八都附近的軍事要地進行管轄,後者曾經被國民黨軍統局長戴笠用來舉辦女特工訓練班。這一古一今的軍事景觀,體現了不同的時代特色;廿八都12868人口卻擁有姓氏141種,方言多達13種,除廿八都官話外,還有江山腔、廣豐腔、浦城腔、徽州腔、貴州腔等。此外,那裡的民風民俗類極具個性,既有北方山東、河南等古時的遺風,又有西南雲貴山民的習俗;既有本地山地的氣息,又有江西、福建客家乃至沿海漁民的風俗。
以上七類景觀體現了移民社會“文化多樣性”的特征,如果要給廿八都加一個獨具特色的定位語,那我給出的定位語是:“廿八都,文化多樣性之都”。
保護民族文化個性就是保護民族自尊與自豪
和紅陽:
麗江古城是雲南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地,同時,麗江又是全國唯一擁有“文化、自然、記憶”三項世界遺產的地級市。它的核心吸引力在於兩個方面,一是優美的自然景觀,二是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
為永葆麗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魅力,為麗江旅游和民族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打牢根基,麗江各級黨委、政府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喚醒民族文化保護意識的責任,大力宣傳“擁有一種民族文化就擁有一個世界”的新觀念,使麗江各族人民懂得保護民族文化與保護我們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血肉相連。並解放思想,通過出台各種保護民族文化的政策和多樣化的鼓勵措施,促進了麗江多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機制的健全發展。
保護古鎮古村文化多樣性,國內已有先行者
單繼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1年大會通過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2003年大會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5年大會通過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強調的都是保護文化多樣性的主題。聯合國2001年大會把每年的5月21日定為“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對話和發展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2008年開始,每年都舉行一系列慶祝活動,稱為“國際文化多樣性節”。
對此,中國地方政府除了懷著極大的熱情申報世界遺產外,似乎沒有充分意識到文化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很少聽說在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對話和發展日以及國際文化多樣性節日期間,地方政府特別是世界遺產地的政府舉辦過什麼像樣的紀念活動。
但是,絕對有一些先行者,它們已經開始行動了。
新華網2007年10月2日發表了一篇題為《新疆吐魯番建設中國首個世界文化多樣性示范區》的文章。文章提到:中國正在新疆吐魯番規劃建設第一個世界文化多樣性示范區。新疆是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唯一地區。古絲綢之路上的11條驿道交匯於吐魯番,出土的歷史文獻使用的文字多達17種。
吐魯番鄯善縣魯克沁鎮吐峪溝是典型的維吾爾族村莊,卻到處可見中原文化的影蹤。多種宗教的更替交融更為明顯。吐峪溝千佛洞裡不只有佛教壁畫,也有波斯摩尼教的太陽月亮標志。維吾爾傳統木床的床撐上雕刻著基督教的十字符號和佛教的符號。當地回族建造的清真寺大殿采用飛檐和龍頭裝飾,帶有濃郁的中原文化色彩。洋海古墓還出土了千年前種植的大麻,最古老的葡萄籐和羅馬時期的金幣。
吐峪溝的情形與廿八都的情形何其相似!只不過前者見證更多的是中外文化之間的交流,後者見證更多的是中國文化內部的交流。吐魯番在建設中國第一個“世界文化多樣性示范區”,廿八都就應該建設中國第一個“中國文化多樣性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