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皖北歷史文化古城 亳州新生記

皖北歷史文化古城 亳州新生記

日期:2016/12/14 10:03:57      編輯:古建築保護
    古建築地處怎樣的新空間,老傳統如何接納新生態?古城亳州的經驗是:文化繁榮離不開文化遺產的滋養。  
    第七個“文化遺產日”當天,陳靜早早地領著一幫弟子來到花戲樓前的廣場上練習五禽戲。陳靜看上去個子不高年紀不大,卻已習武二十載,是華佗五禽戲第58代傳人。她說:“1986年,我獨自學五禽戲;20多年以後,亳州數萬人練習五禽戲。今年,我還要去聯合國教五禽戲。 ”
    放眼望去,花戲樓下,千人同練五禽戲;糧坊會館內,二夾弦喝彩連連;博物館前,剪紙藝人妙手生花。地處皖北的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歷史遺跡容顏不老,人文遺存生生不息。
    整舊如舊有效保護
    “在花戲樓下練練五禽戲,哼哼二夾弦,很帶勁,覺得自己和古戲台都成了風景。 ”市民冷大媽說起自己的家鄉,一臉自豪。
    亳州城北關火神廟大街大關帝廟內有一處古樸玲珑的建築,這就是花戲樓。它始建於清康熙15年,因精湛的雕刻、絢麗的彩繪而聞名。整座花戲樓木雕共雕有三國戲文18出,人物數百個,神態各異,呼之欲出。花戲樓的磚雕,琳琅滿目,在不足5厘米厚的水磨青磚面上,共雕人物115位,禽鳥33只,走獸67只,樓台殿閣多處,花草樹木無數,內容涉及宗教、歷史、政治、軍事、風俗民情等。與花戲樓齊名的還有被稱為“地下長城”的曹操運兵道。曹操運兵道始建於東漢末年,目前已發現長近八千米。整個地道經緯交織,縱橫交錯、布局奧妙,規模宏大,不亞於地面古老城池的價值。
    此外,曹氏宗祖墓群、南京巷錢莊、萬佛塔、莊子祠、文廟、薛閣塔、城父故城遺址、鹹平寺、柳湖書院等古跡名勝,都是這座古城的歷史回憶。當地文物部門有關人士介紹:相關資料收集、整理、建檔、為歷史遺跡的監測宣傳展示打基礎;科學維修保護,提高文化遺產的保護水平;強化文化遺產的普查、記錄,培育全民文物保護意識。
    合理利用化古為今
    亳州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保單位18處,市、縣級150處。類別包括古建築、古遺址、古墓葬、古生物等。地下文物也很豐富,境內出土文物近萬件,種類涉及石器、青銅器、陶器、玉器、瓷器、金銀銅器、古生物化石等。2010年,亳州市博物館建成開放,豐富的文物有了一個“新家”,新家迎來送往,近70萬人次入館參觀。
    這70萬人次裡,除了當地老百姓,還有很多外地游客。除了博物館這一文化主陣地,亳州將悠久文化與現代旅游相結合,讓省內外游客關注這座皖北古城。亳州市文化旅游局有關人士介紹,曹操地下運兵道、南京巷錢莊正在進行擴容改造,花戲樓擴容提升工程項目已經完成了項目的概念性方案設計和規劃,即將在7月份啟動。
    古城樓厚重,紅窗花輕盈。這份和諧景致來源於當地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行。
    舊時大戶人家閨女出嫁,每件嫁妝都貼有色彩鮮艷、構圖新穎的剪紙,好似一次剪紙大展覽,引得市民們爭相觀賞。如今,亳州一些人家的室內也飾以民間特色的剪紙,古樸、明朗、典雅、大方。它還作為禮品饋贈國外賓朋,並作為工藝品出口美國、大洋洲、歐洲。以亳州剪紙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求生存和闖市場並行不悖,路越走越寬。
    在國家文化遺產政策中,保護永遠是第一位的,但合理利用也讓文化遺產在當代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省文化廳有關人士認為,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相結合,要科學運用創意方法、技術手段來創新資源利用方式,提高參與度、增強吸引力。
    活態傳承惠及民生
    一支嶄新的唢吶班子,不僅吹出了“百鳥朝鳳”的聲音,還吹出了京劇、黃梅戲的腔調。在一台名為“薪火相傳”的演出中,幾位唢吶傳人的創意令人眼前一亮。
    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必須惠及全體人民,這是實現文化遺產價值的現實需要,也是保護文化遺產的根本目的。文化遺產事業越來越成為普通老百姓的精神大餐。就五禽戲而言,亳州市有15名傳承人,有100多名骨干,常練習者逾萬人。“現在,我們的五禽戲是進校園、進機關、進農村、進企事業單位,在工間操、課間操、晨練中都有它的身影。”陳靜說,當下流行的五禽戲已經根據現代生活需要,從配樂等方面進行了改編,市民們從當年不理解為何要模仿動物,到積極學習五禽戲,體現了優秀文化的力量,也體現了大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
    據文化部的統計,今年全國各地省級文化部門舉辦的“文化遺產日”活動達110余項,活動之豐富,普及面之廣泛,令人鼓舞。但另一項普查顯示,我國764個傳統工藝美術品種中,52.49%的品種因後繼乏人等原因而陷入瀕危狀態,近半個世紀以來,全國消亡了100個傳統地方戲劇種。“相較之於唢吶、剪紙、五禽戲、武術這些人們熱衷的非遺項目,曾經在亳州常見的淮北大鼓卻列入了瀕危名單。我們需要發掘這一曲藝的藝術魅力和生存環境,讓它進入大眾生活。 ”亳州文化部門有關人士說。省非遺中心的專家建議,不僅僅在文化遺產日,應該常年分時間段舉行相關活動,普及關於各項文化遺產的知識,吸引更多老百姓拿下“接力棒”。
    陳靜告訴記者的心得體會頗具總結意義:老百姓離不開文化遺產的滋養,文化遺產的保護離不開老百姓的參與。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