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吉林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

吉林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

日期:2016/12/14 19:02:40      編輯:古建築保護
   1.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廠址       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廠址包括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廠址生產區和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廠址生活區兩大組成部分,是“一五”時期國家投資修建的第一汽車制造廠核心區域。生產區位於長春市東風大街2259號,建築面積約38萬平方米,內有各類工業建築物20棟。生活區位於長春市創業大街以南,東風大街以北,日新路以西,長青路以東,以及迎春南路、迎春路兩側的范圍內,建築面積約32萬平方米,內有各種居住、文教類建築物94棟。區域內重要近現代史跡包括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石(第七批長春市文物保護單位)、江澤民同志居住址、李岚清同志居住址。2009年,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廠址被長春市政府公布為第八批長春市文物保護單位。同時,2009年度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廠址已正式申報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工業發展縮影的物質載體,是當時各項產業發展的基礎。其變遷過程直接記錄著企業的演變歷史,同時也是最具長春地域特色和個性的歷史文化資源。
          2.“春捺缽”遼代遺址群        位於吉林省乾安縣,遺址群地處松嫩平原西部,古代曾是游牧之地。據歷史地理的研究成果,遼代春捺缽應該就在此地區。調查勘探發現大量人工堆築台基,共有四區。台基形狀有圓形、長方形兩大類,其中長方形居多,有些還有附台。已知最大的台基在四區中部,面積達3000余平方米。各區台基大小不一,區內還有再分區的跡象。一般台基面積以20~60平方米為多,高0.5~3米不等。        “春捺缽”是遼代獨有的政治制度,“四時捺缽”的春捺缽不僅是契丹族的風俗,也是其籠絡女真、穩定後方的重大政治活動。遺址群保存較完整,規模巨大,再現了這一盛景。分區、分片現象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在游牧遺跡所見甚少的情況下,更顯現其彌足珍貴。大量土台基高低錯落,分布有序,與文獻記載的高台營帳式臨時居住、野炊、宴享、歌舞等敘述相符。春捺缽遺址群的發現在考古學研究中具有標志性意義。
         3.中東鐵路南滿支線四平段機車修理庫          位於吉林省四平市鐵西區,哈大鐵路四平火車站北約1.5千米處,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其主體建築面積約6000平方米。東側為哈(爾濱)旅(順)鐵路線,西側為機車通向修理庫的鐵路專線。哈大鐵路,原稱“中東鐵路南滿洲支線”,始建於1898年。        1906年,日本成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統管南滿鐵路及所有附屬地。1925年11月,滿鐵在四平街車站以北修建了能容納24台機車的扇形機車庫。庫內有洗修線、架修線和轉盤,庫外有機車整備作業線等。         該建築現由主樓、車間組成,磚混結構,屋頂由鉛皮鋪設。該建築采用折衷主義的設計理念,建築風格獨特,現今保存完好,仍在正常使用。是中東鐵路南滿支線現存的唯一保存完好的機車修理庫。具有較高的工業產業價值。         中東鐵路及南滿支線的建設不僅是俄日兩國侵略中國東北的歷史見證,而且為研究近代東北鐵路建設史提供了重要的實證,具有較高的歷史和研究價值。
          4 .日軍遼源高級戰俘營舊址
         位於遼源市(原西安縣)人民大街887號,現軍分區(原北大營)院裡,是二戰時期日軍秘密設立的專門用來關押美、英等國高級將領和高級文職官員的場所。占地面積27954平方米,東高西低,周圍圍牆設有刺鬼、內有電網、鐵絲網圍著,鐵絲網內區域周圍都設有地下暗堡,地下修建有地道,暗堡與地道是相通的,日軍是通過地道進入暗堡,暗堡裡有日軍駕著槍日夜看守。1944年12月1日到1945年8月24日,這裡關押了美軍中將溫萊特、美軍少將摩爾、美軍少將愛德華·金、英軍中將珀西瓦爾、英軍中將希斯、香港總督楊慕奇爵士、荷蘭中將考爾和澳大利亞等盟軍高級將領、高級文職官員總計34人。         日軍遼源高級戰俘營舊址,是目前國內唯一一所具有地下建設的戰俘營。也是現存唯一一所高級盟軍戰俘營遺址,是一個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文化遺產,它體現了遼源盟軍高級戰俘營的特殊性和重要的文物保存價值。其歷史意義、現實意義深遠,國際影響較大。同時也是對未來廣大青少年有著極為重要教育意義的基地。
          5.錦江木屋村         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漫江鎮錦江村,完整地保存著一處木屋建築群,根據撫松史志記載,該村建於1937年。它是長白山滿族文化遺存,滿族木屋村沿用至今的小木屋,被當地人稱為“木嗑楞”,意為用圓木鑿刻壘垛造屋,好像上下牙齒咬合在一起,可經百年風霜而不朽。這些木屋是長白山滿族先人所創造的木文化積澱,是長白山人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和地方特色。        錦江村是長白山滿族木文化遺存,是滿族的發祥地。商周時期屬於滿族先人肅慎地。清代時期將長白山列為封禁地長達210多年之久。據說,在民國初期,遼寧省鳳凰城一帶的游民先後進入長白山封禁地打獵為生,其中有少部分游民進入了漫江附近的原始森林,就是現在的錦江村,他們用木頭壘垛成房子,開始了“棒打狍子碗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黑熊野豬進園子,人蛇同睡被窩裡”的生活。        錦江木屋村是不可再生的滿族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保護與開發價值。
        6.五台子山城山城
       位於伊通滿族自治縣景台鎮五台子村東南約300米的城子山頂部,當地人稱其為“城子”。
       山城依山勢築城,平面近方形。環溝式城垣(即在壕溝兩側堆土築牆),面積約2.5萬平方米,順山脊辟一西門。城內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北部偏東有一高約2米的近方形平台,為城內制高點。城址保存完好,環溝、城垣清晰可見,其始建年代較早,相當於西周末至春秋,是一處極為難得的青銅時代城址,是吉林省目前見到最早的城址,對研究大黑山西麓、東遼河上游青銅文化類型、分布格局及歷史編年有重要價值。         該山城的發現把吉林省土著人修建的古城歷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對研究吉林省大黑山西麓、東遼河上游青銅文化類型、分布格局及歷史編年有重大價值。        該城西、北側發現的青銅時代早期遺址,與城址年代相近,遺物中反映的文化內涵單一,文化特征鮮明,具有地方性和指征性,是為數不多的具有典型代表意義及較高保護、發掘價值的早期城址。
        7.後太平墓地遺址        位於吉林省四平市雙遼市東明鎮後太平村。遺址大體輪廓呈長方形,南北寬約100米,東西長約300米,面積30000平方米。是由13處遺址構成的吉林省境內規模最大的青銅時代聚落——後太平遺址群的核心。該遺址群以商至戰國的青銅文化為主要內涵,同時含有新時器時代及遼金時期遺存,年代跨度之長,遺存內容之豐富都是東北地區所罕見的。        以弧形鼎、束頸壺為代表的後太平墓地是遼河流域新辯識出的一種考古學文化,其內涵中所包含有白金寶文化、高台山文化因素,客觀地反映出這一區域考古學文化來源的多樣性,也充分顯示出東遼河與西遼河中間地帶考古學文化的復雜性。因此,後太平墓地遺址的發現不僅為吉林省西部、遼寧省北部、內蒙古東部青銅時代文化的研究樹立了學術標尺,也為研究東北地區及內蒙古東部青銅時代文化遺存的社會形態,不同區域文化交流和總體文化格局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依據。
       8.磐石寶山紙坊溝城址遺址       位於磐石縣寶山鄉鍋盔村鍋盔屯。山城就建在小鍋盔山主峰向西南和向東南方向延伸的兩條山脊之間的峪口裡。
古城牆橫貫峪口,牆身均向兩側沿山坡直至山脊,依牆為屏,依脊為障。城圍近5千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異常雄偉。       城牆長約200米、底寬12米、頂寬1米、殘高2~3米。城內有大小平台數十塊,最小者25平方米,最大一塊面積達3000平方米,當地群眾稱其為“點將台”。古城內還發現了十余處房址地基,並在城內發現若干段城牆,遺址面積增加至60萬平方米。磐石寶山紙坊溝城址是高句麗時期面積最大的一處“築斷為牆”類山城。       該城形式基本與吉林市三道嶺高句麗山城相似,故初步判斷該山城應為高句麗時期建立的防御性軍事城堡。城內發現的石材多經人工修整,體量較大。據此分析,紙坊溝山城應存有等級較高的建築。這對研究高句麗城址營建技術、高句麗時期北部防御體系、高句麗晚期與相鄰民族與政權的關系等方面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9.夾皮溝金礦夾皮溝金礦
       位於吉林省桦甸市東偏南86公裡的長白山西北麓金銀壁嶺下。整個礦區東西狹長,南北狹窄,地勢東高西低,北高南低。礦區面積800平方公裡。在夾皮溝區域,分布有大大小小各個時期的礦井300多個,清代礦井就有85個。夾皮溝金礦是清朝末年以來延續至今的東北地區有代表性的近代工業遺產。        夾皮溝金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20年。該礦建立近200年來,歷經清朝、民國、東北淪陷和共和國時期,其采礦形式也經歷了人人開采、集體開采和礦業開采等采金階段。共和國時期,夾皮溝金礦先後開采了東山青、立山線、下戲台、二道溝、紅旗坑等坑口,累計開采黃金70多噸,成為國家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大型金礦基地。        夾皮溝金礦作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典型代表,曾一度是全國第一大礦,以盛產優質黃金聞名中外,被稱為新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的搖籃,中國黃金第一礦。
         10.偽滿洲國國民勤勞部舊址        偽滿洲國國民勤勞部舊址位於長春市人民大街3758號。修建於1932年7月至1941年4月,是偽政府第三個建造的又稱為“第三廳捨”。舊址是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新發現的,2009年被公布為第八批長春市文物保護單位。       偽滿洲國國民勤勞部舊址始建時歸屬偽財政部使用,後被偽營繕需品局、建築局等部門相繼使用,1945年劃歸偽滿洲國國民勤勞部使用。建築整體呈直線型,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在建築元素中,有日本式的平直屋頂和構件,有中國式的獸飾。舊址建築後側中間局部有空間較大的食堂和會議室,入口朝西向。建築原地上二層,解放後加一層;原中間局部三層,解放後又加二層,建築面積5310平方米。2010年使用單位上海浦發銀行對舊址進行保護修復。        偽滿洲國國民勤勞部舊址位於長春市人民大街3758號,是目前長春市遺留的偽滿重要官廳建築之一,其建築本體及其環境風貌得到了較好的保護,更加顯示出該建築的歷史價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