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載千年文化底蘊 展魅力古韻新風

載千年文化底蘊 展魅力古韻新風

日期:2016/12/14 10:02:02      編輯:古建築保護

——東方華夏文化保護中心高德魁副秘書長赴新绛縣調研


    中國規劃網電 5月12日,東方華夏文化保護中心副秘書長高德魁應邀赴山西省新绛縣實地調研。了解當地文化資源、特色文化以及相關產業發展狀況。東方華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副院長張基軍等人員隨行。
    調研期間,中共新绛縣委副書記靳國全會見了考察人員一行,介紹了這一晉南唯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縣情,並陪同一起考察了該縣澤掌鎮的光村。
 


東方華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秘書長高德魁(左三)、中共新绛縣委副書記靳國全(左二)、
東方華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副院長張基軍(左一)等進行交流與研討。 


東方華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秘書長高德魁(左一)、中共新绛縣委副書記靳國全(左二)
在光村支部書記陪同下參觀光村。
 

    因為村落古老的歷史和燦爛的歷史文化,2010年,光村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目前,該村正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鋪設仿古石板路、鋪設排水系統、改造自來水管道……預計8月底前完工。村中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處,省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一處,縣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二三十處。

    據史料記載,光村建於北齊。又據考古發現,光村的村史遠至仰韶時期——距今至少4000年;有千年國寶福勝寺,其中宋、金、元彩塑,形態豐滿、造型精湛、線條流暢,尤其是懸塑“善財童子拜觀音”更是十分罕見的藝術珍品。光村民俗文化底蘊深厚,僅明清建築大小四合院等古院落就有220座,與山西其它古建大院不同的是,這裡的古民居院落集趙、薛、蔺、王等家族的眾多豪宅大院於一村,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古樸典雅,各具特色,被譽為“山西古村落的耀眼明珠”。光村的閣樓,也是晉南民居的一大特色。鼎盛時期,村中閣樓多達22座。而廟宇24座、舞台8座、诰封樓7個、當鋪4家、錢鋪1家、作坊9家、私塾13所等一串數字的背後,也彰顯著光村當年光景的殷實。尤其讓人稱道的是,這裡的磚雕、木雕、石雕,構思奇妙造型逼真巧奪天工。這裡還有玉皇廟、木板年畫、绛州澄泥硯等珍貴的文化遺產。



東方華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秘書長高德魁(左三)、中共新绛縣委副書記靳國全(右二)
及隨行人員參觀绛州澄泥硯。
 

    隨後,考察人員憑吊《弟子規》作者李毓秀的墓地。墓地修復工程於2014年完工並對外開放。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字子潛,號采三,清代康熙時山西绛州(新绛縣)人,生於清代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著作有《弟子規》、《四書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等。

    考察人員一行返回縣鎮的路上,遠遠望去,龍興寺的寶塔首先映入眼簾。龍興塔位於新绛縣城北街頂端的高崖上。熱鬧非凡的新绛縣城的街頭,縱目遠眺,首先迎入眼簾的,便是聳立在巍巍高垣上的龍興寺。



唐高宗鹹亨元年古寺——龍興寺。
 

    據介紹,該寺始建於唐。因其中供有碧落天尊像,故名碧落觀。唐高宗鹹亨元年(公元670年),改稱龍興寺。宋代時,太祖趙匡胤曾寓居於此,所以改寺為宮。後因僧人占居,才又恢復了龍興寺之名。該寺基址兀聳,居高臨下,頗有氣勢。原存建築主要有大雄寶殿和高塔等。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山西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新绛縣委縣政府又廣泛集資,組織義務勞動,廣征能工巧匠,加固了寺基,整修了殿宇,補建了廊房,並新開了一條直達寺院的寬闊通道。

    同樣位於縣城中心地帶正在翻修的“三樓風景區”體量龐大、內容豐富精彩,值得期待!

    鼓樓、鐘樓、樂樓高踞在城北高坡地,鼓樓是少見的三重檐的樓閣,造型峻美。鐘樓,規模較小。

    鼓樓旁邊就是新绛縣的衙署,即绛州大堂。這個原來張士貴掛帥印的地方,還在整修。木梁、木柱,宏大的斗拱,覆盆蓮花瓣的柱礎……大堂前後院子裡正在進行著全面整修前的考古開挖遺址。

    徑直往後,便是著名的隋代花園(绛守居園),花園創建於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距今已有1400年了,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花園了。

    走出花園,心中隋唐古意依存:“快從曲徑穿來,一帶雨添楊柳色。好把疏簾卷起,半池風送藕花香”(迴漣亭上的楹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一個縣域境內,可謂文化古跡遍布,不能不令人贊歎。經公布的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693處,其中國保15處、省保6處,這些都是新绛縣傳承千年、極具價值的文化瑰寶。

    令人欣慰的是,這次考察的邀請方山西中晉古韻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正在集合當地文化產業的優勢,力爭讓新绛古老的文化底蘊再煥新姿。他們興辦的當地文化產業電子聯盟商會,集合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澄泥硯、木板年畫、漆器、刻磁、毛筆、燈籠、木雕、剪紙等等優勢企業,就是要讓古老的绛州文化唱響華夏。

    短暫的考察行程不禁讓人感慨:走走新绛縣,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張基軍)

    中國規劃網 國際新聞聯盟中國城市頻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