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鹽都” 雲南黑井古鎮陷入旅游冰點
日期:2016/12/14 10:03:22   編輯:古建築保護進入黑井,便被它的顏色所吸引。由於地處龍川江河谷,這裡出產大量紅砂巖。當地建築就地取材,大多數民居、小巷擋牆、石板地面、橋墩、牌坊都是由暗紅色砂巖建成。三千年的歷史流淌而過,一抹赤色成為黑井最深的印記。
若不是翻開歷史,你很難從安靜樸素的表象下窺見黑井曾經的輝煌。黑井自古產鹵,古法制鹽歷史悠久。明清時期,黑井憑鹽稅“富可敵省”,成為西南絲綢之路上著名的鹽都。四方商客雲集於此,少數民族文化、中原文化、東南亞文化相互融合。直至解放後,受海鹽沖擊,黑井鹽產業沒落,“鹽城”失去昔日的輝煌,留下一座沉默的古鎮。現在黑井是雲南省祿豐縣下轄的一個鎮,距離縣城近3個小時車程。
古鎮被龍川江從中分割為東西兩部。鎮子不大,漫步赤色石板路,費時無需一小時就可以走完整條街道。
與名滿天下的麗江相比,黑井這樣的古鎮更多了幾分質樸氣息。沿街店鋪大多是當地人自家經營,最多的便是飯館和客棧。一些當地土產雜貨鋪散落其中,除了黑井特有的梨醋和小鍋鹽,店鋪經營的民族服飾、手工藝品與其它旅游景點並無二致。
黑井游人不多,哪怕是在暑期旅游旺季,也難見旅行團的蹤影。偶見三五背包客匆匆而過,一些沿街的鋪面還貼出了出租轉讓的廣告。
看如今的黑井,很難察覺這裡曾經也因旅游繁華熱鬧。1995年,黑井被批准為雲南省歷史文化名鎮,開始從旅游入手重振旗鼓。伴隨旅游開發,“黑井”名氣漸漸叫響,“中國魅力名鎮”、“雲南十大名鎮”、“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一系列稱號相繼光臨,使得不少人慕名而至。
然而,黑井的旅游開發卻一度停滯,遭遇瓶頸。2011年,古鎮接待國內外游客僅19.4萬人次。(同期雲南麗江古鎮接待游客1000萬人次、和順古鎮400萬人次)。古鎮旅游開發主體更是經歷過兩次轉手、三家公司經營。此外,作為雲南省506個扶貧攻堅鄉鎮之一,黑井財政自收收入僅200多萬元,無力投入實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發展。
古鎮巷口的梨醋專賣店已經開了十多年,店主馬宗明告訴記者,如今的黑井遠不如6、7年前熱鬧。“現在除了周末和黃金周,平時游人很少,生意也越來越清閒。”
交通閉塞無疑是阻礙黑井旅游發展的“禍首”。記者從楚雄州祿豐縣城出發,沿龍川江進入古鎮。沿途公路多為彈石路面,狹窄彎曲,歷時2個半小時最終達到。據當地宣傳部門官員介紹,由於路況不佳、35座以上大巴無法通行,旅游團隊根本來不了黑井。而黑井連接元謀、高峰的旅游網路線雖已列入雲南省 “十二五”建設規劃,但實施困難較大。
“5年前來過黑井,如今再看,基礎設施幾乎沒有太多改善。”已經第二次來黑井的張冰有些失望,“這裡最有特色的文化挖掘得不夠,旅游開發有些不溫不火。”
如今,當地政府為了帶動旅游發展,舉辦了每年一屆的黑井鹽龍女旅游文化節,以期為古鎮聚集更多的人氣。祿豐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局長王焘說:“文化旅游節作為窗口,在加快古鎮城鎮建設的同時,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黑井與外界的文化、經濟交流。”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黑井古鎮旅游開發與保護需要平衡。不開發不是最好,必須關注配套設施建設,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守護古味,重視民風,有賣點才能吸引游客。
夜幕降臨,龍川江上山風夾雜著細砂呼嘯而過。除了江水隆隆,黑井一片寂靜。而這樣的安靜,是否被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