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烏楊古鎮建設探擬佐證
近些年,國內“古鎮”開發之風有愈演愈烈之勢,各地推進的此類項目多如繁星,遠有周莊、同裡、烏鎮、南浔、陽朔、西塘、麗江、黃姚、前童、石塘等;近有鳳凰、黃龍溪、洛帶、平樂、錦裡、龔灘、雙江、龍興、龍潭、東溪、寧廠、瓷器口、長壽等等,這麼多的古鎮被開發、利用,讓人們著實大開眼界,卻也必然會在出行時做出相應的取捨。此類旅游品種應該如何發展,不妨鑒而後行。
一、現有古鎮的開發類型
古鎮的風味,大致以古韻為其標榜,當中或質樸、或清麗、或悠遠、或沉實、或曠達、或細致,又都具有時空交錯產生的審美情趣,將它們的開發建設形式進行分類,不難發現有如下三種情況:
1、利用完整原貌進行開發。如:周莊、同裡、西塘、烏鎮、南浔、前童等,這種情況基於古鎮的原貌相對完整,僅作修繕即可。
2、利用部分原貌進行開發。如:陽朔、麗江、鳳凰、雙江、洛帶等,這種情況基於古鎮原貌尚有部分保留,須復建完善其規模和形制。
3、全新重建式開發。如:錦裡、瓷器口、長壽等,這種情況基於原有風貌蕩然無存,全新規劃建設出某種古典風格的商業格局。
這三種類型本身未為優劣,都是因應環境使其決然,而其開發價值的要因,在於利用資源條件的優劣以及營造手法的高低。
二、古鎮開發的前提條件
(一)自然條件
古鎮,不論現狀有如何的改變,通常都有較為優越的自然條件,如河流、地形、氣候等,古代長達幾千年的農耕文化,決定了人群聚居之處必然具備相應的環境優勢。
山明水秀、風調雨順、宜居宜游,這是古鎮建立及發展的根本,也是旅游開發的重要前提。
(二)歷史背景
既名為古鎮,自然有著悠久的歷史,也產生出自有的地方文化,這其中包括建築、手工藝、特產、風俗、民間傳說等,不論其保存現狀如何,總有一些線索是可以利用的。
(三)地理位置
這本身是古鎮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現在我們更要看它的地理位置,在當今經濟發展的形勢下是否同樣優越,正如周莊、同裡、西塘、烏鎮等的開發,既得益於其原始風貌,更得益於其處在富庶之地,周邊的發達城市較多,人口密度大,交通很便捷,旅游品牌的號召力自然容易做大做實;錦裡、瓷器口分別位於成都、重慶的鬧市中,雖然原始的面貌已盡皆損毀,但城市的發展卻給這兩個地點帶來了嶄新的機遇,它們各自通過全新的規劃,設計建設成現代都市中帶有獨特文化氣息的商業聚集區,進而成為國內城市旅游、休閒生活的名片。
(四)地域文化風貌
麗江、鳳凰等地域文化的風貌極具代表性,保存又相對完好,而陽朔是因漓江的山水而聞名於世。鮮明的地域特性,對這些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的地方來說,是旅游開發所必須倚重的。江南古鎮都具有顯著的地域文化特性,盡管不乏雷同之處,但它們恰好合力形成了一個大的旅游區間及品牌,算是個特例。
(五)發展征候
這是指一個地方進行旅游開發,從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精神和物質條件等方面進行總體衡量的標准,把古鎮開發項目與地方總體建設目標相結合,是任何古鎮的開發都必須進行的考量,它決定了古鎮開發的可行性及實際定位。
三、古鎮開發運用的手法
(一)挖掘整理,渾然天成。
對原有的街巷、房屋、老物件、風俗等進行保護,有目的地進行修繕,並促使當地人自覺維護開發區域;凸顯重點景致、景物、景點,構築完整的觀覽、游玩服務體系。周莊、同裡、西塘、烏鎮等地方在這方面做得很好。
(二)因勢利導,借勢發揮。
在原有基礎上,完善旅游景物的整體風貌,並賦予其觀光休閒的接待功能,做到協調、融洽、統一。鳳凰古鎮的吊腳樓本來所剩無多,通過全面的復建形成一種典型樣態;陽朔、麗江等在老街區,改造出很多酒吧、旅捨等,把古典氛圍與現代時尚結合起來,都很具吸引力。
(三)創造想象,匠心獨運。
結合環境、歷史、藝術、人文各方面因素,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構劃出別開生面的古典風格,並與現代人的審美、出游、消費結合成一種新的時尚生活方式,滿足大多數人的需要。錦裡、瓷器口等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采用創新思維在鬧市中構築獨特的古典風格街區,不但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引領都市潮流生活的同時,也讓傳統文化在城市建設中異軍突起。
四、古鎮開發的模式
現今古鎮的開發基本遵循兩種模式:一是政府投建,由有關機構組建文化旅游公司運營;二是招商引資,整體發包給商業公司運營。
兩種方式各有利弊,政府投建一般基於區域性發展的需要,以改造城鎮面貌為前提,將旅游開發作為升級利用的發展方式;招商引資,則無需過多地受政策方面所限,一切按商業模式運行,但實施細則較難規范,建設品質不易保障。
五、古鎮開發須注意的事項
(一)因地制宜
現有的古鎮資源,理當通過詳細考據,梳理出開發價值的關鍵要素,進行深入研究後做好可研評估,切忌盲目跟風,也忌貪大求全,科學合理地利用現有資源,突出自己的本色和特性,才是發展立足的根本。
(二)合理規劃
對於全新打造的“古鎮”,必須在選址、格局、規模等方面做出合理規劃,避免輸在“起點”。
(三)創新思維
不論何種類型的古鎮,均須在體現自身特色的前提下,把創新思維作為一種營造手段,不但是尊古、循古,更要大膽出新、出奇,古為今用,就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用借鑒、提煉、加工的方法,體現出前所未有的變化之美,在變化之美中體現出智慧及品質,是創新思維的至高法則。
(四)關注細節
細節往往決定成敗,這是個通理,在古鎮開發建設中,不但要注重街區、房屋的修繕和建造,其磚、瓦、梁、棟、門、窗,其色、其質、其工均值得詳加考量,並非以工細為本,自當以合度為所求。
六、近期古鎮建設案例分析
(一)阆中古鎮
阆中,位於川東北,踞地理之奇,攜人文之妙,在這幾年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利用自然地貌及風水之說打造中國“風水之城”,復建了很大規模的老街區,重點修葺一些老院落,推出了一批民間博物館改造成的景點,並將餐飲、住宿、商貿融合其中,營造出比較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在就業、經貿、宜居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開發建設中還存在諸多弊端,大致有如下幾方面的問題,制約著其進一步的發展。
1、規劃范圍過大。復建的阆中古城,雖然遠未達及古時候的規模,但其規劃仍然超出了適當的范圍,以致相當一部分被空置,無法實現充分的利用價值。
2、格局凌亂。城中商區劃分不夠合理,經營類別零落散亂,阻礙了商業業態的良好形成。
3、設計多欠妥當。例如古城的牌坊、城門等,在造型、位置、工藝等方面均差強人意。
4、復建的房屋過於整齊劃一。各街區在建造的形制、色調及門窗等方面太過一致,識別度較低,很容易給人造成審美疲勞。
5、不注重細節。復建技術相對落後,細節關注不多,故而隨處都有粗糙之感,不耐看。
(二)長壽古鎮
長壽,襟長江而臨重慶主城,史稱“膏腴之地,魚米之鄉”,現已是重慶腹心地帶的工業重鎮,近年也加大了旅游開發的力度,招商引資在其新城近郊建設“長壽古鎮”, 將與菩提山景區互相依托打造AAAAA級旅游風景區。這是運用商業模式推出的全新“古鎮”建設項目,自2012年春節開市以來,接待了數十萬各方來客,平日裡前往游覽、休閒的本地人居多,目前還未能完成既定的建設規模和建設目標。從其前期開放的區域來看,值得深思的問題有如下幾方面。
1、風格與定位不吻合,主題思想表現不明確。按照長壽古鎮的設計理念,“以巴渝文化為背景,以中國西部(雲、貴、川、渝)建築文化為平台,展示幾千年來巴渝人文文化及長壽文化”,前期完成的街區,由於在建築的功能設計上偏重,忽略了設計理念的文化指向性,街面上的房屋基本都為三層以上的建築,高大雄偉,很難與“巴渝風格”、“巴渝文化”相聯系,進而造成與之要體現的巴渝人文文化相距甚遠,依靠個別的漢阙式標志物加以體現,實為勉強;長壽文化,也乏善可陳,若干壽星、壽字等圓雕和浮雕的運用,也不足以讓偌大的景區展現出長壽文化這個主題思想。
2、街面過寬,建築過高,街區過大,偏離了“古鎮”的概念。旅游開發,即便是創新型的建設,也不能置基本常識與史實於不顧,長壽古鎮在設計上,運用的大手筆已經將“古鎮”變成了“古都”,實不符名,也是贻笑大方的。
3、街區融合園林的手法生硬、單一,硬質鋪裝過多,綠化太少。這是違背現今旅游開發項目的設計原理的,與高品質休閒需求有相當的距離。
4、工藝處理不夠得當,細節過於繁復、累贅、艷俗。長壽古鎮的每棟建築都雕梁畫棟,色彩明艷,不但與其自身文化建設的定位相悖,還容易使人產生視覺疲勞,其收效可謂適得其反。
5、定位過高、設計過頭、創意不足、主體不明,造成開發投入較大,文化 內涵卻較少,帶給游人的印象不突出,商家經營狀況不理想,商鋪的空置率也相對很高。
七、結語
所有先前開發的古鎮,都可以作為後繼古鎮開發的資鑒。對於此種項目的開發建設,思考的方向不在於大而龐,反在於巧而簡,也不在於多麼精深,只在於多麼質實。真正體現出自身特有的風格,這就是開發利用好古鎮這個概念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