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江之濱,袁水河畔。臨江鎮位於樟樹市腹地,是樟樹市河西的文化、經濟、商貿中心,是名副其實的“樟樹乃至宜春第一鎮”。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古時臨江,自唐朝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建鎮至今已有1387年,歷史上曾為軍、路、府署、道台所在地,明朝時被列入全國33大工商課稅重鎮,鼎盛時期曾“一府轄四縣”。作為當時的區域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臨江的城鎮建設達到了相當的規模。最盛時“城內三萬戶,城外八千煙”。繁榮的經濟伴隨著燦爛的文化,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前來講學會友,優游勝跡。
今日,勤勞智慧的臨江人民憑借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辛勤勞動,鎮域經濟日新月異,幸福指數年年攀升,千年古鎮臨江已煥發出奪目光彩和勃勃生機。
商貿重鎮 歷史悠久
曾是四朝郡治的臨江古鎮,自古商貿發達,史稱“舟車孔道,四達之地”。尤以藥材、木業、釀造業聞名於世。
臨江古鎮名勝古跡眾多。有歷史遺跡60余處,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臨江大觀樓,萬壽宮和鐘鼓樓。大觀樓又名谯樓, 始建於宋元,坐落在臨江鎮縣前街,系臨江軍、路、府署大門望樓,坐北朝南,面對府前街。登高眺望,遠山蒼翠,橘林農捨,風帆點點,城廊雲煙,歷歷在目。2006年11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宮系明洪武年間所建,終年香火不斷,保持著古樸神秘的色彩。
古人雲:“四川有座峨眉山,離天還有三尺三;臨江有座鐘鼓樓,還有一截在天裡頭”。為重振古鎮雄風,臨江鎮黨委政府在原址重新修建了鐘樓,新建了鐘樓附屬設施和鐘樓廣場,成為臨江標志性建築。臨江鎮有價值的文化建築遺址還有多處,如“潇洲橋”、“高橋”、“覽勝亭”、“讀書台”、“經史閣”、“雌雄石獅”、“二龍戲珠”、“戲劇壁雕”、“施候墓”、“壯元坊”、“師姑井”、“一覽樓”、“壯元橋”、“報恩寺”等。
工業經濟 做大做強
2011年,全鎮上下齊心協力、真抓實干,緊緊抓住“發展”第一要務,“經濟發展速度與效益相統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點項目強力推進,實現了全鎮工業經濟跨越式發展。
2011年,全鎮共引進投資額在1億元以上的大項目3個,新開工重大項目4個,其中投資2.6億元的中國醫藥保健品交易中心、投資1.5億元的江西工埠機械有限公司和投資1.6億元的樟樹鼎盛工貿公司項目正在建設之中,投資6000萬元的樟樹市翔宇紡織服飾有限公司項目順利投產。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4.7億元,同比增長7.5%,社會固定資產投入達8.1億元,同比增長2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567元,同比增長8.5%。2011年,全鎮完成財政收入8290萬元,是2009年全年財政收入的3.6倍,實現財政收入兩年翻三番。在樟樹市2011年“三個文明”考核中,被評為綜合先進鄉鎮。
民生工程 提質擴面
重民生、保民生、惠民生。臨江鎮黨委政府抓住“民生”這個目標,把握“以人為本”這個核心,使該鎮鎮容鎮貌顯著改觀,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該鎮按照“三清四改六普及”的工作要求推進新農村建設。對徹埠翁家、姜璜街仔上等6個建設村進行了科學規劃,拆除舊房55間,面積5000平方米,建新房面積1210平方米。興建垃圾池8個,沼氣池9個。投入3100余萬元用於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固河堤2條、建設小農水項目2個、除險加固病險水庫3座。投入資金200萬元修建尹家危橋,可徹底解決臨江至雙洲沿途5個村委3000余村民出行難及物資運行難問題。投入60余萬元順利啟動新城區拆遷安置房建設,投入資金30余萬元完成了姚巷小學危房校捨改造,並基本完成校園綠化、美化、淨化工程;投入資金16萬元硬化了臨江小學校門口道路,解決了師生行路難、家長接送難的老問題。2012年,該鎮又整合資金3000余萬元先後啟動和正在實施“10大”民生41項實事。
同時,困難群眾得到全面救助。各項強農惠農資金及時、迅速、一分不少地發放到位,在此基礎上,簡林根等22名品學兼優的臨江籍貧困學生得到政府資助。全鎮新農合、新農保參合率均達100%。
城鎮建設 日新月異
臨江鎮城鎮建設實現高起點規劃。聘請南昌城市建設設計院對鎮區民主街、縣前街、府前街完成了0.46平方公裡古鎮保護區內老街的修建性詳規設計,重點進行了臨街房屋的總體設計和分戶設計,依據規劃搞建設。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先後投資7000萬元完善全鎮的供水、供電、排水、綠化、通訊等基礎設施,在鎮區主要街道鋪設了彩色人行道板,安裝高架燈2盞,各類普通路燈120盞,規范成衣布匹、建材等專業及綜合市場5個,總面積42000平方米;清潔工程縱深開展,該鎮以“六項整治”為重點,總投資1000余萬元用於“清潔工程”建設,建成了覆蓋集鎮的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其中投資330萬元完成了楊公路、西大街兩條主要街道的拓寬和瀝青鋪設工程,是樟樹市唯一道路鋪設瀝青的鄉鎮;城鎮管理日趨規范:組建了城管隊和環衛隊。並配有城管監察專用車、環衛車和灑水車,居民生活質量達到新水平。公共場所建花壇42個,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2%,安裝閉路電視4000余戶;休閒旅游區初具雛形:形成以鐘鼓樓為中心,大觀樓、萬壽宮、傳統民居、袁河風貌為主線的休閒旅游區,同時以剪紙、舞龍和宗教文化為載體,開展特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