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開發故裡沒錢保護古村?
日期:2016/12/14 10:03:06   編輯:古建築保護著名文化學者馮骥才長年關注文化遺產保護問題,近年來,各地“再造古城”之風盛行,河南開封千億 “再造汴京”,類似的還有山西大同等地,不久前,“復制鳳凰古城”雖後被證實為噱頭,但也確有“再造一座古城”分流“老城”人流的想法,美其名曰此舉是為了保護老城。還有的地方則利用名人故裡大做文章,花費巨資打造以其命名的文化城或文化園區,賈平凹作家村、郭沫若文化城……舉不勝舉。
馮骥才認為,這種現象是兩種因素在起作用:一是文化的產業化,二是文化的政績化。在他看來,此舉本身荒謬之極,“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恥辱。”但也有觀點認為,這樣的做法無可厚非,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弘揚,馮骥才直言,“那是一種弘揚嗎?為什麼德國人或者奧地利人不建一個施特勞斯花園,或者貝多芬文化產業園呢?俄羅斯人為什麼不建一個托爾斯泰或者普希金產業園,你說這不荒唐嗎?”
在馮骥才看來,政府應該做的應該是文化立法,執法,而文化本身的事情,應該更多地讓文化人自己去做。作為國家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馮骥才坦言,非遺保護在中國仍然面臨著重重困境。據悉,國務院批准公布了3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1219項。各省(區、市)人民政府也公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8566項。這麼龐大的數目,在他看來,實在太不可思議了。據悉,政府建立名錄制度,除了日韓以外,很多國家都沒有,“我們的很多地方政府把申遺當作政績工程來做,但是在中國不搞名錄,大家又不重視。”
他坦言,這是一個兩難的悖論。非遺的真正意義,在他看來,應該是生活的一種文化方式,比如豐收季節,用一種特別的舞蹈來表達豐收的喜悅,非遺的傳承,應該是人們在生活中還依然熱愛它,它還在人們的生活中存在,“民間藝術是大家需要享受的,不是拿給旅客看的。”
據介紹,長年在基層作調研,馮骥才發現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評定了,但是已經名存實亡,或者已經變味了。很多傳承人有的到城裡干活,根本不做了,還有的人干脆帶著非遺到城市裡來掙錢了。“我一直倡議要建立紅黃牌制度,但是到現在沒有一項被撤掉。”他說。
近兩年,馮骥才又將大量的精力投入保護古村落,今年他還考察了好幾個古村落。去年,一次座談會上,他向總理提出了古村落的保護問題,得到了支持,建設部來找到他,大家定下規劃,派專家組先作試點調查,然後推廣普查,現在基本普查弄清楚了,這個數字很驚人,在2000年時,中國所有的古村落是370萬個,到2010年,還剩下261萬個,10年丟失90萬個,一年就9萬個,平均到每一天是多少?
“耽誤一天,很多古村落就沒了,你要一想起這個,你心裡就冒火。”每念及此,他就掩飾不住地情緒激動。他說下一步工作,要進入專家審定、甄別,然後確定保護方式,目前這項工作有點停滯,因為需要幾個部委之間的協調。他說,將堅定地推動這件事情的進展,這是自己70歲後必須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