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老地壇”將原狀展示考古遺跡
日期:2016/12/14 12:22:43   編輯:古建築保護 記者近日從中山陵園管理局獲悉,曾以最高票數當選“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鐘山建築遺存,目前正由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著手編制文物保護規劃。根據初步方案,鐘山建築遺存規劃范圍總面積約38.5公頃,計劃用兩到三年時間完成文物本體的修繕保護,對考古遺跡進行原狀展示;同時考慮在一、二號壇之間架設人行天橋,並配套建設展陳內容和服務設施,與明孝陵、中山陵、靈谷寺等景點相串聯,讓市民游客更好地了解這座“最早地壇遺存”。
作為南京第三個獲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考古項目,鐘山建築遺存源自於一次田野文物調查時的偶然發現。
1999年4月,時任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長的賀雲翱在明孝陵陵域內調查時,發現了一處長約50米、高近2米的石牆建築遺存,附近草叢中還有少量六朝繩紋磚。為了探明這座古代建築的“身世”,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考古人員於2000年對該區域進行了考古發掘,最終確認其為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所建的國家北郊壇遺存。在以最高票當選“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後,鐘山建築遺存於2006年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