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故宮考古首次發現元明清故宮“三疊層”

故宮考古首次發現元明清故宮“三疊層”

日期:2016/12/14 12:12:21      編輯:古建築保護

慈寧宮花園東面遺址全景照片(由南向北攝)

隆宗門西l探溝北壁地層剖面

    故宮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專家咨詢會在故宮召開。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介紹了故宮隆宗門西遺址和慈寧宮花園東院遺址最新的考古發掘成果。隆宗門西遺址發現疊壓關系清楚的元明清遺跡,堪稱故宮“三疊層”;慈寧宮花園東院遺址發現了保存較好、規模宏大、工藝考究的明早期宮殿建築基址。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故宮博物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的十余位考古和文保專家,考察了發掘現場,對故宮考古發掘的價值和意義給予了高度評價,並為考古遺址的保護和展示建言獻策。

    “三疊層”呈現歷史上變遷的故宮

    隆宗門西遺址是在配合消防施工溝內發現的重要遺址,目前發現遺址中最早的素土夯築層(第④層)和夯土鋪磚層建築基槽(C4),無論層位關系、建築工藝,還是出土遺物,均是故宮考古的首次重要發現。第④層出土布紋瓦、琉璃瓦、黑釉、白釉瓷片等具有明顯金元時代風格的遺物。而晚於夯土鋪磚層建築基槽(C4)的基槽C2、C3內的包含物、建築工藝等與慈寧宮花園東院遺址明早期的夯土夯磚層明顯一致,由此推斷素土夯築層(第④層)和夯土鋪磚層建築基槽(C4)的年代為元代。遺址內還發現明後期的牆和門道基址、鋪磚地面、磚砌磉墩以及清中期的磚鋪地面和磚砌排水溝。這些疊壓關系清楚的元明清遺跡,對研究元大內(皇宮)格局、紫禁城歷史和中國古代建築史具有重要價值。

    據文獻記載,慈寧宮花園東院遺址所在的區域在元代屬大內(皇宮)范圍。明代嘉靖時期改變原有宮殿格局建成皇太後居住的慈寧宮,清代繼續沿用。由於遺址向北與慈寧門、慈寧宮構成中軸線,而目前學術界對於元代大內(皇宮)與明清紫禁城中軸線是否發生變化存在不同觀點。此次發掘的由地釘、樁承台、磉墩、夯土層、夯磚層等遺跡構成的明早期大型宮殿建築基址尤為重要,對研究相關問題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依據,也為研究紫禁城歷史和中國古代建築技術提供了新資料。

    突破性的成果,保護展示將呈現立體的故宮

    與會專家充分肯定此次考古發現的重要價值,評價其為故宮考古突破性的成果,故宮“三疊層”的發現也是元明清考古具有標志意義的重要發現;中軸線既是考古問題也是歷史研究問題。專家認為,故宮是認識北京、認識古代都城規劃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同時也是為北京城的科學發展提供依據。故宮考古研究所的成立和故宮考古的開展,對豐富故宮內涵、深入挖掘北京城市的歷史沿革,對中國考古學元明清考古具有重要意義。

    故宮考古發掘始終貫徹最大限度保護所有遺址的理念。領隊王光堯介紹,本次發掘各探方均按照“見面即停”的理念,發現遺跡即停。同時盡可能利用後代或以往工程的自然剖面進行發掘。而文獻記載,故宮在元明時期進行規劃時,也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早期的建築。

    與會專家建議,應對“三疊層”中的夯土鋪磚層建築基槽(C4)的范圍、慈寧宮花園東院遺址的西南角等關鍵點持續發掘,有利於進一步解決遺址的建築性質、故宮中軸線等重要學術問題。邊發掘、邊研究、邊展示,要在做好保護和監測的前提下,利用數字展示牆、三維等數字技術為公眾呈現一個立體的故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