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樹碑立傳有新篇
日期:2016/12/14 10:02:26   編輯:古建築保護
改革開放以來,蘇州的古城、古鎮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重視,加大了保護的力度,同時有一大批相關介紹、研究的資料(包括書籍、音像)出版面世,從而又有力地推動並促進了古城、古鎮的保護、開發與利用,如今的平江歷史街區、山塘街以及周莊、同裡、甪直、錦溪、沙溪等古鎮名聲在外,已成為蘇州歷史文化響當當的名片。然而,“三古”之一的古村,由於散落在偏遠鄉下農村等原因,人們關注的程度明顯不如古城、古鎮,介紹古村的資料書籍是長期的空缺(即使有也是十分零散),這不能不說是個缺憾。而日前出版面世的《古村遺韻———蘇州市控制保護古村落尋蹤》,正好彌補了這個空白。
村落、集鎮、城市是人類生存、生活、交往的聚落場所,其中村落則是人類社會歷史最早、時間最長的生活“家園”。而散落在蘇州農村古村落不僅僅是江南農耕文明的歷史見證與象征,同時還包含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吳中區東西山古村為例,人們在太湖三山島古村落上可以尋找到太湖地區古人類的足跡,在明月灣古村可以傾聽到春秋吳王、西施動人的故事,在東村、甪裡古村可以尋訪到漢朝歷史的影子,在堂裡、東西蔡、植裡、後埠古村可以察訪到宋室南渡的遺跡,在陸巷、楊灣古村可以查閱到“洞庭商人”的興衰歷史……而那一處處古宅更是太湖地區“洞庭商人”和“香山匠人”兩大區域人群文化交匯結合的產物:大批洞庭商人四面八方去經商,將賺來的錢大把大把地帶回到家鄉,請來香山匠人建造自己的“家園”。這家園不僅是顯示商人在外拼搏的成就,同時也成為他們這些長年累月漂泊在外的商人們心頭的“精神家園”。
千百年來,蘇州廣袤豐腴的田園莊稼和眾多的農村傳統村落,撐起了姑蘇大地上一座座古鎮和蘇州這座經濟繁榮的歷史文化名城。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不少有價值的村落已經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裡。如今,隨著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曾經支撐集鎮與城市的農村傳統村落正以驚人的速度消亡,於是搶救、保護古村的任務更加顯得緊迫與重要。正是源於這樣的神聖使命與目的,蘇州文化旅游發展集團與《蘇州樓市》編輯部聯袂組織編寫了這部《古村遺韻———蘇州市控制保護古村落尋蹤》,首次全面完整、詳細系統地介紹了陸巷、楊灣、明月灣、三山島、東村、堂裡、甪裡、東西蔡、徐灣、植裡、後埠、恬莊、金村、南厍等蘇州全市14個古村。該書由沈慶年主編、文匯出版社出版,全書分為古村影蹤、古村漫步、古村民俗、古村名人,收錄圖片近200張,圖文並茂,全方位、立體式介紹了每一個富有特點的古村。最後還附有《蘇州市控制保護古村落名單》以及古村保護內容,相關的政策法規申報、評審條件等,其中《蘇州古村落環境要素構成表》 又分別從自然環境要素(包括地理位置、河湖、山體、氣候、特產)和人文環境要素(包括街巷格局、歷史建築、文保單位、控保建築、古樹名木、風俗節慶、名勝古跡、歷史人物,乃至宗教信仰、民間工藝)等方面對古村提煉勾勒。該書既可以作為旅游讀物,又可作為研究的資料,還可以作為古村保護的工具書。李嘉球
(《古村遺韻——蘇州市控制保護古村落尋蹤》 蘇州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