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東方華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秘書長高德魁赴湖南邵陽高沙鎮調研
邵陽市洞口縣距離省會城市長沙300多公裡,屬於湘西南區域。高沙鎮位於洞口縣城東向16公裡,此地山環水抱,物阜民豐,早在秦漢時代即有集市,至唐代已成為湘西南的重要商埠,史稱高沙市;歷宋元明清至民國時代臻於鼎盛,以地方富庶、商業繁榮、文化昌盛和教育發達而享有“小南京”的美稱,成為馳譽遐迩的文明古鎮。
近日應洞口縣總商會、高沙鎮商會的邀請,文化部東方華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秘書長高德魁一行專程赴高沙鎮進行了實地調研。
高沙鎮2008年被評為湖南省歷史文化名鎮(第二批),2014年2月19日,高沙鎮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聯合下文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第六批),排湖南省第一位。同時,高沙是洞口縣除縣城外最大城鎮,為建設部公布的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95年3月),名列1887個全國重點中心鎮(2004年2月8日由建設部等六部委聯合公布)。
高沙鎮位於蓼水河下游,成市悠久、古街區、古碼頭、古橋、古塔、古會館、古書院、古祠堂等名勝古跡遍布城鄉,歷史文化名鎮頭銜名不虛傳。
距鎮向北約1公裡,有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古宗祠,雖歷經滄桑而巋然幸存,並以其豐厚的文化遺存和獨特的人文魅力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以及各方游人的關注和青睐,這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八支祠。北宋末年,曾文昭自新化梅山遷徙來高沙市石堰村落業,是為石堰曾氏開基祖,子孫繁衍,奄至明代蔚為望族,始立宗祠於文昭公墓側,其後人丁日蕃,財力益豐,遂議新建宗祠。乾隆七年(1742年),在今址興工,歷時七年告竣,前後五進,規模宏大,稱最當時。據介紹,道光十九年(1839年)曾國藩中進士之次年專程來八支祠“拜祠”,意在敦宗睦族,同時了解曾氏族人分布概況,為其後來主持編修曾氏全國通譜、統一班次預作准備。
在這裡,還有一處國保單位,那就是曲塘楊氏宗祠。祠前並聯三座西洋式牌樓門。中門上四柱沖天,黑柱白壁,與牆帽參差相依。頂部有只展翅欲飛的雄鷹,大門上方楷書陰刻“楊氏宗祠”石匾,頂部題 “清白第”三字。楊氏宗祠建於1914年。占地面積3590平方米。坐西朝東。四合院式,磚木結構。前後三進,由大門(戲樓)、中堂、祖先堂、兩側廂房和鐘彭樓組成。戲台與門樓相背而建,重檐歇山頂。中堂、祖先堂及廂房均為單檐硬山頂,覆小青瓦。各建築之間以封火牆分隔。戲台活動區作降台處理。後天井兩側鐘鼓樓做成騎樓形式,使內外空間隔而不斷。
1938年秋,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由武昌遷至武岡,簡稱“黃埔軍校武岡分校”,其曲塘分部設此。祠內牆壁上還保留有當時軍訓用的抗戰軍事教學地圖和“民族興亡、匹夫有責”、“至大至剛、至高至上”等宣傳標語。
洞口縣全境現存古跡與文物點百余個,大多屬不可移動文物。為保存這些珍貴的資料,以曾傳國老先生為代表的高沙鎮的志願者歷時多年年,將這些古建築與摩崖等處的石刻、碑刻以及一些私人藏品逐一攝像並制成拓片共400余幅。計有烈士紀念塔、寶塔、節孝牌坊、佛教造像、墓志銘、橋梁碑記、封山育林禁令、門神、飛禽走獸、山水花卉……其中包括許多名人的題刻,如蔣中正、徐世昌、譚延闿、何應欽、趙恆惕、於右任……時間跨越宋朝至民國,內容牽涉到社會的各個層面。目前,正在對拓片進行後期的整理工作,把每處古跡、文物點或者實物從四個方面加以研討:①歷史沿革與風水關聯;②文字內容與辭章考據;③姓氏繁衍與譜牒史料;④藝術價值與民俗特色。擬在此基礎上編纂《洞口縣文物古跡大觀》一書,成為一幅洞口縣有史以來現存文化遺產全景式的畫卷。
歷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急需社會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除了曾傳國老先生多年的不懈努力,令調研組一行同為感動的是高沙鎮商會的一個群體。在陳立新會長的帶領下,他們在為這座古鎮的保護、傳承,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當看到擺在商會大廳的高沙鎮發展規劃沙盤時,我們馬上問道:這是你們商會做的嗎?當得到確認的答復後,我們不禁感慨:你們做了政府部門該做的事情。真是替政府分憂了!
通過高沙鎮商會的努力,目前重新修建的“祖師橋”(回瀾風雨橋)已經成為高沙鎮的標志性建築物,也成了該鎮群眾休閒、娛樂的新場所。陳會長說,復修洄瀾風雨橋總共耗資1000多萬,我們沒有向社會索捐一分錢。
“其實高沙一直都在依靠著民間的力量搞建設。高沙舊城改造項目分為兩段,一段是“中和社區項目部”,二段是“長裕社區項目部,”我們的前身是“長裕社區項目部”,後來才改名叫“高沙古商城”的。”陳立新會長介紹說。
我們了解到,高沙古商城項目自2012年開工至今,已投入8000多萬元,目前已初具規模,為高沙人民提供了一個休閒的好去處。
現在正在恢復的龍舟訓練、比賽,每天都能吸引成百上千的人前來觀看。把中斷了20多年的龍舟賽又恢復起來。
在陳立新會長的引導下,我們參觀了正在建設高沙古鎮古市街道,獨具當地文化色彩的吊腳樓裝飾工程還在繼續。行走在這樣的商業古市之中,已經無暇顧及各個店鋪在做什麼生意、買什麼東西了,心中感受到得是歷史的穿梭。
調研期間還有一事讓我們非常感動,那就是高沙鎮當地群眾自發組織、募集資金,修建了高沙抗日烈士陵園一事。民心、民意、民願!調研組一行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高沙抗日烈士陵園,面對紀念碑,我們悼念,我們品讀,我們銘記。我們悼念無數為了抗擊日寇和祖國領土完整而英勇捐軀的知名和無名的英雄;品讀抗日志士的信仰、堅貞、崇高和不朽;銘記源遠流長的不屈的民族精神。緬懷先烈豐功偉績,告慰他們的在天之靈。
緊張的調研工作,讓我們穿行於高沙鎮的城隍廟、乾元宮、太平橋公局、湘鄉公館、樾蔭亭、雙榮祠、思聰公祠……
一處處璀璨的歷史畫卷,令人贊歎,一群在為高沙鎮歷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的人,令人敬佩!
中國規劃網 國際新聞聯盟中國城市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