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內蒙古發現八千年前村落遺址

內蒙古發現八千年前村落遺址

日期:2016/12/14 12:11:44      編輯:古建築保護
    裕民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德包圖鄉裕民村東北1.25公裡處。遺址位於丘陵地帶,三面環山,南北向為緩坡,呈簸箕形狀,東部緊鄰山坡腳下的沖溝,南部與起伏的山丘相連,遺址中南部被現代沖溝沖刷。南部約500米處,有一條東西向季節性河流。遺址分布於山間低凹的坡地東部,南北約80米,東西約60米,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

    遺址是2010年在配合集(寧)—通(遼)鐵路復線工程建設過程中調查發現,並進行了考古試掘工作,2014年進行了考古發掘。2015年7月至11月,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化德縣文物管理所再次聯合組成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700平方米。

    遺跡有房址9座,灰溝1條,墓葬1座。房屋為圓形半地穴式,房址中部有一突起的地面圓形灶,未發現門道,柱洞痕跡不明顯,房址牆壁為黃砂土,損毀較嚴重,保存較差,部分房屋只保存有居住面。居住面為灰褐色砂土,地面粗糙,沒有任何加工痕跡。房屋依坡勢分布,大小不一,直徑在280~400厘米之間。F4為圓形半地穴式,直徑370、殘存深度為90厘米,房址中部有一突起的地面圓形灶,直徑72厘米,房址牆壁較為粗糙,牆壁四周每隔60厘米左右有一個柱洞。灰溝位於發掘區的西南部,東南至西北走向。溝的南側坡面為自然坡面,略呈慢坡狀,溝的北側坡面較為陡直,可能經過粗糙的修理。溝口寬350~400、溝底寬150~200、溝深240厘米。墓葬開口於F1居住面下,形制為豎穴土坑墓,葬式為屈肢蹲坐式,人骨保存完好,無葬具和隨葬品。

    裕民遺址出土遺物數量相對較少,共出土器物1500余件,其中大部分為石器,較少量的陶器、骨器。此外,還出土了較多殘碎的獸骨。石器原料以灰黑色泥巖(角頁巖)占絕大多數,砂巖次之,還有少量的燧石、石英石、花崗巖等。石磨盤、石磨棒、磨石,均為砂巖磨制。其它石制品均為打制和琢制,並為雙面加工。器形有半圓形石鏟、片狀砍砸器、矛形器、三角狀石錐、刮削器、石片狀器、石葉、石核、石球等。此外,還出土有較多的石器廢片。陶器,出土可復原器型極少,多為較小的陶片。主要為夾砂黃褐陶、夾砂黑褐陶,質地疏松,火候低。陶器制法為泥片貼築法。器型簡單,出土有圜底筒形罐、尖圜底釜、片狀器、敞口罐等。圜底筒形罐,為夾砂黃褐陶,質地疏松。釜為質地疏松,紋飾為麻布紋。片狀器為橢圓形或圓角方形,素面,部分底面有草編紋。骨器,出土有骨錐、骨刀、骨鐮等。另外,出土了較多殘碎的獸骨。

    通過對裕民遺址進行的發掘工作,對其文化的時代和內涵有以下初步認識:

    裕民遺址坐落於丘陵山地,海拔高度1465米。丘陵山地間有川、灘、谷地貌的小平原,其高度落差約60~70米。該聚落居民生活在地勢較高區域。房址遺跡開口於灰黑色土下,此地層土為黑垆土,其形成於全新世最溫暖時期,也是高湖面時期。說明裕民遺址的原始文化人群,生活在本地區全新世最溫暖時期的初期階段。各地在進入該時期的時間段上亦有差異,綜合岱海、黃旗海、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等地區的環境研究成果,推斷該遺址的使用年代不會晚於距今8000年左右。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科技考古實驗室C14測定,墓葬人骨距今8400年左右,文化層出土獸骨距今8200~7800年。

    該遺址整體屬於小型村落遺址,其房址為圓形,依遺址環境坡狀分布,未發現有灰坑,說明當時的生活資料還不豐富。發現的生產工具均為打制石器,石制品加工的打制技術已發展到較為成熟的階段,遺址內發現有較多的石器廢片,說明石制品加工是當時人們較為普遍的生產活動之一。生活陶器的器型簡單,陶質疏松、陶胎厚、火候低,制法為泥片貼築,反映出了陶器制作的原始性。從遺址中出土大量的獸骨和生產工具看,該遺址文化的人群是以狩獵和采集為主要的生產方式。

    從裕民遺址的遺跡,石器、陶器組合等綜合分析,該遺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征還沒有完全體現,是內蒙古中南部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裕民遺址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北方及草原地帶的新石器時代初期文化面貌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