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是文明發現保護展示宣傳之旅——湖南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陳遠平談老司城申遺
日期:2016/12/15 8:15:55   編輯:古建築保護7月4日,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3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由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遺址、貴州遵義海龍屯遺址組成的“中國土司遺址”項目經過委員會專家的討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是我國第48個世界文化遺產,是湖南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產。談起老司城的申遺與保護,湖南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陳遠平感慨良多:永順老司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既是一項科學嚴謹的文化實踐,也是一項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更是一次艱辛、務實、高效的文明發現、保護、展示、宣傳之旅。
永順老司城遺址申遺於2010年提出,它的研究與保護則從1995年首次考古發掘就已循序漸進的展開,並得到了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2013年初,國家文物局正式明確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與湖北恩施唐崖遺址、貴州遵義海龍屯遺址代表“中國土司遺址”作為2015年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並指定湖南省文物局為三省三地聯合申遺的牽頭單位。在申遺過程中,省文物局嚴格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申報要求和規程,積極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加強研究 揭示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
申遺項目突出普遍價值的歸納、提煉、論證是申遺的必要和前提。對此,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湖南省文物局與州縣兩級政府組織專家和專業團隊,全力以赴,攻堅克難。一是聘請國內權威考古研究機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前三次考古基礎上,針對性開展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進一步厘清了遺址布局,共完成考古發掘4800平方米,勘探面積2萬平方米,出土各類文物5萬余件,出版考古報告《永順老司城》(上中下冊),為價值研究提供了翔實資料。二是聘請吉首大學等科研院所對涉及老司城遺址16項重點課題,從人類學、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考古學、建築學、民俗學等多領域進行研究,完成學術研究論文7篇、專著9部、研究綜述3篇,揭示了土司遺址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三是聘請具有編制申遺文本豐富經驗的國內一流申遺團隊(中國建築設計研究總院建築歷史研究院)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申報的格式要求,編制《土司遺址申遺文本》和《老司城遺址保護管理規劃》,並對遺址本體保護和展示項目,委派專業人員進行現場技術指導,確保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四是根據編制文本單位的要求,永順縣收集整理相關史志和土司相關書籍300多冊、圖片資料7000多張及水文、氣象、環境等22個部門文件資料56件,及時提供給文本編制單位。2013年12月申遺預審文本順利通過國際專業機構ICOMOS初步審查。2014年9月ICOMOS委派專家現場考察評估後,按照ICOMOS來信要求,先後兩輪及時提交了申遺文本編制所需補充資料。 2015年4月順利通過了國際專業機構對申遺文本的最終審查,並推薦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堅持綜合保護 完美展示遺址價值
一是以完善法規體系加強遺址保護管理。經過組織法律工作者調研起草、社會各界論證,2013年4月湖南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批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遺址保護條例》的決定,並從2013年7月1日起頒布實施;各級人大和政府共頒布實施《永順縣老司城遺址保護區及周邊區域房屋管理實施辦法》系列法規15個,為老司城遺址披上“保護衣”。編制了《老司城遺址保護管理規劃》(2013—2030)等遺址保護規劃和《祖師殿建築群保護修繕方案》等建設方案77個,為老司城遺址戴上“緊箍咒”。二是強化遺址本體保護。省文物局積極上項爭資,得到國家文物局項目資金的重點扶持,先後組織實施了衙署區、首領生活區、宗教區、墓葬區及正街、河街、左街等一系列文物本體保護工程,完成了危重文物本體搶險加固工程、本體保護及展示工程、消防、安防、監測體系工程,完成了祖師殿、玉皇閣、土王祠、文昌閣、子孫永享牌坊、小德政碑等古建築保護維修和防雷工程。加快老司城遺址博物館建設,使之成為全面诠釋展示土司文化、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三是加強現場守護,加大遺址區日常巡查和監管力度,對重點遺存、重點區域實行24小時值守,確保遺址及文物安全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四是開展環境整治。嚴格按照《世界遺產公約》《威尼斯憲章》《奈良真實性文件》要求,用世界文化遺產視角和“原遺址、原生態、原文化、原住民”的保護原則加強遺址保護管理,全力推進“治山、治水、治污、治路、治亂”工程,實施了遺址核心區民居搬遷及安置補償、民居改造、綠化、污水處理和電力通信飲水管線下地工程,完成了老司城公路兩側綠化、一期本體保護工程等建設,充分體現了遺址的真實性、完整性,完美地展示了遺址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價值。
堅持以人為本 精心打造民生工程
老司城遺址申遺工作開始後,李友志副省長在省政府協調會上及赴老司城遺址現場考察時,多次強調老司城遺址申遺既是為了更好的保護遺存遺跡和文物,又是一項重要的惠民利民工程。申遺項目建設與原住民技能培訓相結合,與改善原住民生活環境、提升品質相結合,完成了管線入地工程、公路硬化、遺產區游道、村民戶間步道等道路系統建設,特色民居改造、危房改造和污水處理項目,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展示等。
堅持宣傳推動 營造全民參與遺產保護氛圍
申遺過程中,通過舉辦學術研討和創作活動,推介老司城遺址價值和歷史文化。設計開通了“中國·老司城”網站,及時推送英、日、韓等多文本的信息,並利用電視、報紙等媒體多渠道、多層面進行宣傳推介,營造全社會參與申遺的良好氛圍。
永順縣委、縣政府積極展開社會宣傳工作,組織萬名干部、學生和群眾申遺知識培訓,開展 “土家語進課堂”“擺手舞進課間操”等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老司城村民土家語、哭嫁歌、打溜子、毛古斯、擺手舞、土家山歌等非遺培訓,並在縣電視台每天定時播放《奇跡老司城》宣傳專題片,全力營造全社會參與申遺的良好氛圍。
以更高的標准和更嚴的要求保護管理好世界遺產
申遺成功是湖南省從文化遺產大省向文化遺產強省突進的標志性大事件。但申遺成功並不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終點,而是進入一個更高的起點。
嚴格按照保護為主的原則、真實性的原則、集體保護原則和整體性的原則,以更高的標准和更嚴的要求保護管理好世界遺產,維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這既是文化遺產事業發展基本規律和內在要求,也是我們對世界的莊嚴承諾。
健全完善遺產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建立完善保護和管理機制,為遺產保護措施的有效執行提供有力保障。建立完善遺產保護網。建立完善本體和環境監測、生態環境保護、災害防治等保護措施,實現信息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提升保護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保障遺產的安全和完整。深入廣泛開展遺產價值及遺產保護理念的公眾推廣,提升遺產地民眾和利益相關者對遺產保護與管理的認同度和參與度,保障遺產的長期和有效保護。加大遺產資金、技術、人才、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為保護和管理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撐。
合理利用好世界文化遺產 實現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共贏
在有效保護管理好的前提和基礎下,堅持既有利於遺產保護又有利於經濟建設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原則,堅持服從服務於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社會文明建設的原則,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一方面要結合大湘西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湘西扶貧開發戰略和武陵山區文化生態試驗區建設,充分發揮世界文化遺產的資源優勢和影響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相關產業發展,帶動和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和人居環境,實現文化遺產保護惠民、富民目標,讓文化遺產地居民和文化遺產擁有尊嚴,發揮文化保護在精准扶貧中的重要積極作用。另一方面要發揮文化遺產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領域的重要作用,通過研究、展示等多種途徑方式,讓文化遺產說話、讓文化遺產講述湘西故事、讓文化遺產闡述湘西特色,見物、見人、見精神,激發人們的愛家、愛鄉、愛國熱情,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湖南篇章的進程中,發揮文物的積極作用,為改革和發展注入文化活力、增添文化動力、釋放文化推力。再次,在文化遺產利用過程中,特別要反對過度開發、竭澤而漁的做法,在利用的同時,要充分考慮文化遺產的脆弱性,研究文化遺產利用的合理方式並確定文物承受能力的界限,保證利用合理、規范和有序。
讓人民群眾共享申遺成果
讓文化遺產保護成為民心工程、民意工程、民生工程
文化遺產根植於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環境,與當地民眾有著天然的歷史、文化和情感聯系,這種聯系已經成為文化遺產價值體系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忽視和割斷文化遺產與民眾的歷史淵源和聯系必然損害文化遺產的自身價值,甚至危及其存在的基礎。因此,在文化遺產保護管理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人為本,堅持有利於文化遺產保護、有利於傳統技藝的傳承、有利於惠及民眾的原則,尊重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受益權和監督權,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遺產保護的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實際,符合人民群眾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使文化遺產保護成為民生工程、民意工程、民生工程,努力實現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成果全民共享。 (湘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