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文物局於2012年6月完成全省傳統村落摸底調查工作,目前湖南省內有古村落251個,其中僅28%保存較好,整體狀況不容樂觀。
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常委馮骥才呼吁加強古村落保護,從文化層面提升國家軟實力。湖南目前是中國古村鎮數量最多、類型最多樣的地區之一,古村落的保護任務尤其艱巨。從湘北洞庭湖畔的張谷英村,到湘南謝沫河邊的上甘棠村;從湘東羅霄山麓的板壁屋,到湘西雪峰山下的吊腳樓,251個古村落散布在三湘四水之間。這些古村落現在是怎樣一種狀況,要怎樣去保護?記者隨湖南商學院的一支學術考察隊,用一周的時間,走訪了湘西南的7個古村落,分別是高椅、板梁、陽山、龍潭、思蒙、唐家觀和荊坪。
建設性破壞讓人無奈
一過荊坪大橋,迎面而來的就是荊坪古村,11座雜居在老房子中的水泥新房顯得十分刺眼。“村民對住房條件的需要與古村文物保護一直是相互矛盾的。”荊坪村旅游管理處的楊榮歡向記者一行人介紹道,“雖然村民都明白古民居的文物價值,但結婚、分家等都需要建新房,這是很實際的問題。我們只能盡量將新房規劃到荊坪古村范圍以外,盡量維護古村的原貌。”
高椅有“中國十佳古村之一”的美譽,其古樸的建築和優美的景色,吸引了眾多的中外游客。一些村民將自家的明清老宅子翻新改造成飯店、旅館和超市,以適應旅游市場的需求。巫水河邊密集的店鋪,與古村風貌很不協調。
郴州市的板梁古村,在300多棟古民居間,也有著10多座兩三層的水泥樓,木石結構老屋裡面的住戶,陸續搬進了鋼筋水泥的樓房。
記者在唐家觀看到,當地木結構老宅相比前兩年已少了很多,河邊200多年歷史的青石板路因某公司在村頭建水壩而被埋掉變成了水泥路,沿路絕大多數是兩三層的現代小樓。而在龍潭,甚至有用清代石碑鋪路、用明清時期的老宅子圈養雞、雕花窗棂上滿是雞糞的現象。這讓文物工作者心痛不已。
湖南很多被列為文物的古民居,老百姓不願意住,更不願意用自己的錢去維修,但由於產權問題,導致相關部門在開展保護工作時困難重重,很多時候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老房子被拆。另外,文物保護單位在經費、人員和專業能力方面欠缺,無法真正落實保護區劃,以致部分村民隨意建設。
多數古村成荒村
在湖南200多個古村鎮中,除少數旅游開發早、交通便利、能吸引游客的古村落外,大多數古村鎮人少聲稀,並且遭到嚴重破壞。始建於明代弘治年間的湖南郴州市陽山古村,目前村裡只有百來戶人家,留守的大部分居民是老人和小孩,村裡閒置破敗的木石結構老屋隨處可見。村裡原本的一座祠堂,年久失修、風吹日曬基本倒掉了,現在的祠堂是在倒掉舊祠堂的地基上重新建的。據村裡老人何春晴介紹,在村後有一個古村客棧,是外地老板來這裡開發時建的,但因為游人不多,目前已經閒置很久了,記者實地看到,在客棧大門的鎖上,已經結下了厚厚的蜘蛛網。
像陽山這樣的古村還有很多,唐家觀就是其中一個。據王支書介紹,唐家觀平時基本看不到多少人,大多數村民都去外面務工了,留下來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小孩。“唐家觀人最多的時候只有過年的時候,五六十年前那種月月都有大型集會活動的情景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談及唐家觀的未來,王支書唏噓不已。而當記者一行人坐船一個多小時來到思蒙著名的吊腳樓景點時,卻發現舊的那片吊腳樓已經因為沒有人氣而被拆除了。
湖南大部分古村落得以保存至今,交通不便是很大的一個因素。因為地處偏遠,逃過了“破四舊”等運動,躲過了經濟開發造成的破壞。但同樣因為其不便的交通,造成了經濟的落後,無法滿足村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所以村民們紛紛離開了祖輩守望的村落。
有“名分”卻無資金
目前大部分古建築的所有權都屬於當地居民,而古村鎮的旅游開發還不夠充分,並沒有給居民帶來太多的經濟收益,居民缺乏對古建築保護的動力,導致古建築的維修保護難以為繼。
“唐家觀雖被評為市級歷史文化名鎮,卻沒有對其進行保護修繕的資金,我們只能組織村民自發保護。”唐家觀的王支書介紹道,“唐家觀古街道路面維護和老房子的維護等都需要錢,可目前只能靠村民自己掏錢,但有些村民外出務工沒有時間維護,房子就毀壞了。”他帶我們來到一處坍塌的老宅邊,這處老宅坍塌的原因是年久失修,在前段時間連續50多天的雨水天氣後,轟然倒塌。老宅的主人是一對外出務工的夫婦,除了過年外,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地。
在板梁,旅游景點的標牌隨處可見,卻看不到一個導游,據當地村民反映,曾經有老板想對板梁進行旅游開發,但因為投入成本過高、收益不好而中途停止,現在板梁雖有旅游景點之名,卻沒有相應的配套設施,景點內垃圾和塗鴉隨處可見。
有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編制了保護規劃,但由於經費缺乏,也只能是對遺址本身進行保護,而對於古村落所在的街道和巷弄卻沒有進行保護,使其失去了完整性。
保護應與村民需求相結合
從事湘西南少數民族民間美術生態調研6年、對20余個古村落進行過考察的湖南商學院李湘樹教授認為,古村落保護是一項需要多方參與的系統工程,村民是保護工作中相當重要的角色,把村民改善生活條件的需求與對古村落歷史風貌的保護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保護開發。
保護好,首先要利用好。以湘西的鳳凰為例,目前以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占其GDP總值的60%,2011年共接待游客600.1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4.31億元。而當初修復鳳凰古城的投入資金,和收入相比不過九牛一毛。但有些古村,因方案規劃不當,修復進行了一半就擱置在那裡,導致了古村的閒置與荒廢。
因此在進行修復與開發時,既要有文物專家參與,也要有具有豐富經營經驗的公司等社會力量支持,參考各地成功案例,多方力量共同開發,實現保護與開發的共贏。讓村民真正感受到保護與開發帶來的好處,才能獲得他們的理解。這樣對於古村長期的維護就有了資金來源,減少了政府相關財政壓力,同時讓保護後的古村落有人使用,有人來傳承古村落所代表的文化遺存,避免了古村落的“空心化”,這樣才真正實現了古村的“活化保護”。
先行保護後續開發
古村落的保護不同於古鎮的保護,古村落遠離城市,遠離經濟發展建設的中心,開發的經濟價值有限。此次考察的7個古村落,保護上最缺的是資金和技術人才,需要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使古村落的保護工作從口頭上的承諾落實到實處。首先解決建築修繕、基礎設施落後等問題。在完成基礎性保護修繕後,可以仿照蘇州在古建築保護上的做法,由政府操作,為民間資本的引入提供平台和契機,形成多元化的保護資金投入體系。
村民盼政府 加大保護工作涉入力度
記者了解到,偏遠地區的古村落經常被某戶人家利用權力搞壟斷,為古村落的保護工作增添了不少阻礙,村民也對此也頗有意見,“他花錢買個村官當了,撈足了錢就閃人了,我們村子怎麼發展,他才不會關心多少。”“他們家勢力最大,大家不選他得罪了以後就有得小鞋穿了。”類似這樣的言論,記者在村民中聽到不少。
而離市縣較近的古村鎮,又經常有“接待領導”的任務,一些市縣領導經常驅車到附近的古村鎮裡吃喝,官威不小。搞開發的老板又不好意思收領導們的錢,就這樣效益都被領導們吃了、喝了、玩了,所以開發做不下去了。因此,村民普遍希望政府能加大對古村落的保護力度和監管力度,不讓古村落成為某些人撈錢的平台和某些領導的免費休閒去處。
編後:雕花的窗棂不見了,精致的斗拱不見了,江邊的吊腳樓不見了,老祠堂的石鼓也不見了,珍貴的老宅被村民拿來做雞屋了。馮骥才曾說,古村落文化是中華民族所有文化的根性文化,而這文化之根在經濟發展與城市化中正與我們漸行漸遠。保護之路怎麼走,值得我們去深思、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