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邂逅平遙古城:鳳凰,流進詩裡的涓涓水吟

邂逅平遙古城:鳳凰,流進詩裡的涓涓水吟

日期:2016/12/14 19:24:12      編輯:古建築保護


不知道為什麼,也許是一種天生對歷史的崇敬之情,在每一次選擇目的地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對那些擁有歷史文化沉澱的古城心生向往。這時候我總會想起泰戈爾的那首詩,他說:“你微微地笑著,不用我說什麼話,而我覺得,為了這個,我已等待得久了。”也許就是為了這一次期待已久的相遇,所以早早在心中勾勒出它的樣子。


鳳凰,流進詩裡的涓涓水吟


  別於北方古城的沉郁,鳳凰有著南方特有的靈動,它是離不開水的,吊腳樓、青石板路、虹橋、古城門、萬名塔……仿佛鳳凰的景致全由那小小的沱江聯系起來,古城發生的所有故事,也就從那沱江說開來去。


  清晨的鳳凰是極為美好的,南方的水汽使得古城一片氤氲,在濕漉漉的青石板路上走著,夜裡霓虹閃爍的喧鬧街道此時陷入靜谧的夢鄉。街上偶有路人,卻不似中午的熙攘。遠處的山巒層層疊疊的綠色披上薄紗,傍山的房屋鱗次栉比地鋪就下來,而那江水仿佛也沉浸在一首幽靜的詩中,淺淺低吟。河畔的搗衣聲、沱江涓涓的水流聲、風拂過時樹葉的摩挲聲……還未開張的銀號、臘肉店或者是偶爾傳來的幾聲狗吠,街道上仿佛還伴著昨日意猶未盡的油炸粑粑的香味,在吊腳樓的影子裡,江面上船公已經撐起船來。


  來到鳳凰,每個人都會記住那個伫立江畔的精致小塔。它孑然一身,有別於身後錯落有致的繁雜建築,默默倒映在沱江之中。有人叫它小白塔,有人喚它萬名塔,但卻鮮有人知道它的來歷,只知無論時光荏苒,它就那麼靜靜地立在那兒,融在旖旎風光中。


  偶然在一次與同學的閒聊中才知道,原來這小塔,無關怪力亂神,無關風花雪月,而是當初焚燒字紙用的。這玲珑小塔始建於清嘉慶年間,後被損毀,現在看到的“萬名塔”正是在古時字紙爐的基石上重新改建。


  在古時,很多地方都有“敬惜字紙”的風俗,文字不僅是學識文明的象征,更是古聖賢的傳承,所以往往會在書院、文廟等地方建立專門焚燒字紙的小爐,甚至會有祭祀倉颉的神位。古人認為,“字”是需要敬重的,凡是寫上的文字,是不能隨意丟棄的,還會有專門的“拾紙人”。《二刻拍案驚奇》在第一卷時就有詩一首:“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當付火中,或置清爭長流水,自然福祿永無窮。”


  隨著社會變遷,“敬惜字紙”的風俗日漸式微。游人路過萬名塔怕是見到那上面的楹聯、敬惜字紙的文字也不識其含蘊,就只當歷史中的一部分,慢慢地也就忘記了。


平遙,繁華落盡後的余韻


  這是一個在黃土地上的古老縣城,它是保存完整的明清時期古代縣城的原型。在看完王家大院後,坐著中巴搖搖晃晃從介休到了平遙,帶著學生證去縣衙對面買門票的時候,總會讓人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拿著從網上下載的地圖對比著,忽然發現這個古城要去的地方實在太多。


  沒有鳳凰的靈秀,平遙讓你有種歷史的厚重感。平遙最美的時刻,應該算是傍晚。陽光伴著空氣中的煙煤味道灑落下來,登上城牆,向城內望去,灰磚灰瓦的平房整齊地分布著,夕陽下的城市充滿生活氣息,熙攘的游人,穿梭的人力車,還有深秋裡枯槁的樹木;遠眺城外,一片曠野,偶爾幾台車子呼嘯而過,揚起土黃的灰塵。遠處,魁星樓在古城一角,南大街已經點上了暖暖燈光。幾只飛鳥劃過,空中的雲也已被染上瑰麗的色彩。


  平遙是充滿生活氣息的,哪怕是淡季,過街的面條攤子、路邊的姜糖店依舊生意紅火。不知名的院門虛掩著,等待著人進去發現一段故事。而在下午,“縣太爺升堂”也充滿了樂趣。據說,這都是當地人自發出演的,別說,演技真的一流。到了夜晚,走在南大街上,偶爾會有官兵打扮的打更人走過,伴著兩旁紅紅的燈籠,很容易讓人有種穿越的感覺。


  平遙古城裡的建築極有中國文化特色。它形如龜狀,在古代,龜乃長生之物,而城市裡的布局也很好地體現了古人城市規劃的智慧。城內建築也是不能錯過的,窗棂上的雕刻十分精彩,每一個都有寓意:蝙蝠取“福”的諧音,葫蘆是“祿”,桃子則代表“壽”……它們代表著古人對生活的期許及美好願望。


  平遙的小吃也很有特色。大概是因為地處北方,一天三餐面食也不為過。碗脫的味道很像夏天吃的涼皮,但是卻又別有風味;平遙牛肉據說有其特別的制作方法,名不虛傳的好吃;至於長升源黃酒呢,因為不敢喝所以沒有去品嘗,至今還是有點後悔。


  看罷平遙那麼多的風景,難以忘懷的卻是城外的雙林寺與鎮國寺。那些藏在深處人跡罕至,已沒有了當年香火萦繞的風光,原木早已出現朽紋,塑像上古遠的色彩也略有剝落,但那些經歷了五代遼金的廊檐卻記錄著屬於這個古城的繁華落盡後的余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