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村:民宅長窗上憑啥能雕龍?
日期:2016/12/14 19:23:59   編輯:古建築保護這是一處名叫“敬修堂”的清代民宅,第五進房子的落地長窗上,雕著據說只有皇家或公共設施上才可以雕的龍形圖案。相傳,這12條龍是乾隆皇帝特許雕上的,這裡,正是乾隆皇帝金屋藏嬌的地方。這個傳說,也給民宅所在地———吳中區金庭鎮東村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而在東村南面小山的背後,還藏著一個叫“植裡”的古村,村口的古道古橋古樹,也是入畫一景。
一位西漢初年白發隱士的故事
東村的歷史,一般認為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漢初年。那時候,一位白發蒼蒼的隱士悄然來到這裡,讓這個村從此有了人煙。
這位隱士姓庾名秉,被稱為東園公,這個地方也因此被稱為東園村,簡稱東村。
當時和東園公一起隱居西山島的,還有另外三位隱士———甪裡先生周術、夏黃公崔廣、绮裡季吳實。這四人都是秦朝的博士,因不滿秦廷的暴政,他們棄官隱居陝西商山,又因為都已到了白發皓首年紀,所以被稱為“商山四皓”。後來他們輔佐劉邦的兒子劉盈,使之成為後來的漢惠帝,結果得罪了劉邦的寵妃戚妃和趙王劉如意。
怕惹禍上身的他們於是再次辭官,雲游天下,最後隱居到了太湖西山,從此不問世事,整天陶醉在山水之間。也許是擔心,隱居在同一個地方容易暴露目標,以致被敵對勢力一網打盡,因此,“四皓”雖然都隱居在西山島上,住的地方卻各不相同。《西山鎮志》 主編鄒永明介紹,其中甪裡先生住在甪裡村;夏黃公隱居在慈裡村萬花谷;绮裡季隱居在绮裡村;而東園公就住在東村。
一座防范太湖盜賊的明代巷門
東園公在東村住了多少年,子孫是否同住,如果有,一共住了幾代人,南宋以前有沒有其他姓氏的居民居住……這一系列問題,現在都已無從考證。人們只知道,南宋末年的公元1254年,有徐姓居民定居這裡,東村從此開始興旺。直到今天,擁有800來位村民的東村自然村裡,徐姓還占了8成。
村裡的古建築到處都是,最老的當數東村大街中部的棲賢巷門,如今已成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啥叫巷門?原來,這是古代宵禁制度時代的一種安全設施,就是在街巷口建造一處建築,配以柵欄、木門等,晚上關閉,派人看守,作用有點像現在居民小區的門衛室。
當時太湖湖匪眾多,有了巷門這樣的設施,就增加了一道阻擋湖匪進入村莊的屏障;同時,巷門的設立,也為報警、提醒村民注意贏得了時間。
只是,一個“門衛室”,憑什麼成為省級文物?鄒永明說,就憑棲息這裡的賢人和巷門的建材、建築藝術。
“棲賢”棲的是什麼賢?當然就是東園公。據說,當年東園公經常由巷門一帶出入、上山。不過,現存的棲賢巷門是明代建築,磚木結構,寬度只有一間,2.15米,進深四界,1.84米。四根立柱都是楠木,看起來比較粗矮、古樸。立柱下墊有青石鼓礅,後面的立柱旁設有門臼,證明以前這裡曾裝有木門。前後柱之間高於地表0.56米的地方設有坐板,過往行人可以坐在上面休息。
鄒永明還報出了一連串專業名詞,什麼雀替啦、斗拱啦、月梁啦,目的是說明一點,這座巷門建築藝術也很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