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探秘千年古鎮:系趙國公子始封地縣名逾千年

探秘千年古鎮:系趙國公子始封地縣名逾千年

日期:2016/12/14 12:28:37      編輯:古建築保護

                     南水北調考古隊在常山故城附近發掘出的漢代陶井

                                      大攸鼎

                                      叔父卣

    從本期開始,我們走進元氏縣。這個位於石家莊南部、距市區僅30公裡、境域面積不算很大的縣,在去年“國保”數量突然躍升,有3處文物保護單位同時登上第七批“國保”公布名單,從而使其擁有的“國保”數量達到了4處,與井陉、平山齊平。這令人們對元氏刮目相看。本期,我們先從元氏縣漢代及以前的文物遺存說起。

    “天書”金文得破解彈丸之地有“車氐國”

    從考古發現來說,元氏這地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有北白樓村遺址、西正村遺址及後來的李村商代遺址等可以證明。不過這有限的幾處遠古遺址出土文物很少,沒什麼代表性。本地文化人介紹自己的歷史,一般從西周說起。這一時期古人在元氏縣城南邊的西張村,留下了重要遺存。西張村東的河邊台地,如今放眼一望全是農田,有誰知道,這下邊曾埋藏著稀世珍寶。當地傳說楚霸王項羽在這兒駐過兵,所以俗稱“霸王崗”。1978年和1982年,文物工作者在霸王崗先後發現兩座西周時期的古墓,出土了銅器34件、玉器5件。銅器有禮器、兵器、工具和車馬器,其中在5件青銅禮器上,發現有銘文。

    今天我們看這些銘文,盡管拓片做的非常清楚,仍會感覺如同讀“天書”一樣。當時的挖掘者也“懵”了,請來古文字專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先生破解。李學勤經過一番研究,給出了這些字的“譯本”。盡管如此,仍有大約四分之一的字,是現在電腦上打不出來或字典裡查不到的生僻字。我就直接用後人白話翻譯來說吧。“叔(音“權”)父鼎”、“臣谏簋(音“鬼”,古代盛食物的器皿)”、“攸鼎”、“叔父卣(音“有”,古代盛酒的一種器具”)這4件青銅器,都是國家一級文物,分別收藏在省博物館和市博物館。“谏”為人名,和“叔父”應為一人。在“臣谏簋”上,有這樣的重要字句:戎人大舉出於車氐(音“抵”)地,邢候對戎作戰,命臣谏率領……亞旅駐居於車氐……。臣谏禀告邢侯說:向您行禮,我的兒子已經死了,我的胞弟有長子名叫……,我把他交托給您,叫他學習政事。

    這件青銅器上的字銹蝕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卻也不負眾望,透露出這樣的重要信息:在西周初年,如今的元氏一帶曾有一個小國名叫“車氐國”。它因地處古泜水流域(即今天流經元氏縣的槐河及其支流)而得名,它的疆域就在今天元氏縣、高邑縣一帶。車氐國地域較小,軍事實力較弱,經常受到北方少數民族北戎的進攻。本系列報道顧問梁勇解讀這段銘文說:北戎侵擾車氐國,車氐國難以抵抗,就向南邊強大的諸侯國邢國求救。邢侯委派了一位大將“臣谏”,以“亞旅”的身份(亞旅,西周官名)率兵北上。臣谏抵御北戎侵擾,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駐守在車氐國,作了執政大臣。

    除了告訴後人車氐國的存在、揭示元氏這一帶古來即為中原民族對抗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略要地,銘文還首次證實了邢國的確切位置。邢國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諸侯國,關於它的位置古書上眾說不一。有的說在今河北省邢台,有的說在河南省溫縣東,還有人說在河南的鞏洛之南。千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臣谏簋”上的銘文,明白無誤地記載了戎人出兵泜水、邢侯出兵搏戰的歷史事件,證明了邢國的封地就在今河北省邢台。

    “臣谏”年老之後,做了“叔父卣”這件酒器,並鑄上了他對幼弟(音“書”)的殷切叮咛:叔父說,我已年老,不能管理政務,你要謹慎地修饬自身,不可再以為自己年少。兄長我給你制作這件小酒器,你用它宴飨你的君上車氐侯,招待使臣。你要謹慎。這件小酒器不要毀掉,你見我的時候,我還要用它請你品嘗。

    西張村的出土銅器,以高度的歷史價值、填補文獻記載空白的意義,使西張村遺址在去年登上了第七批“國保”名單。

    趙國公子始封地元氏縣名逾千年

    西周的時候元氏一帶是車氐國地盤,到了東周時期、周威烈王時(大約公元前414年),這一帶屬中山國管轄,中山國在封龍山一帶創建了飛龍邑(有的文獻寫作“封龍邑”)。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伐中山,迫使中山國割四邑以求和,割讓的四邑就包括飛龍邑,另外三邑是鄗、石邑和東垣。

    元氏一帶歸屬趙國後,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6年),趙王把原屬於中山國的一塊土地封給了公子元。這是元氏縣名的由來。到了趙孝成王十一年(公元前255年),在今天的元氏縣故城村位置,修築城廓。《史記·趙世家》記載:“趙孝成王十一年城元氏縣上原。”

    後世史學界對司馬遷的這句話,有兩種解釋。一說修築元氏城,設置上原縣,是同一座城池;另一種觀點認為,修築元氏城,就是這座城,而設置上原縣,在今天元氏縣西。

    梁勇持第一種觀點。他認為,在元氏縣西,永遠找不到一座所謂上原縣城。因為從司馬遷記載的戰國時期趙國的政區來看,“城元氏”與“置上原”是一回事,就是修築了公子元的城池,在這裡設置上原縣。以前很多人都認為秦始皇發明了郡縣制,其實這是人們的誤傳。郡縣制早在戰國初期晉國就有。到了趙武靈王時期,郡縣更是廣泛地設置。所以元氏的故城在趙國統治時期,是上原縣的治所。到了秦朝,可能是因為趙國公子封地的緣故,沒有在這裡設置縣。

    西漢及以後,這裡的建置沿革由於史料記載明確而沒再出現異議。漢高祖時,先在這裡設置了元氏縣,又在這裡設置了恆山郡,縣治和郡治所在地,都在故城村。2006年,常山郡故城遺址被公布為“國保”。

    那天,縣旅游局崔竹元和縣文保所牛偉華帶我到達了東城牆下。同時代的夯土城牆都差不多,層層夯築的痕跡依然明顯。原來有挖土燒磚的人,將城牆挖的一截一截的,有的地方掏出個大窟窿。如今村民也知道這是“國保”,一般沒人再去動土。城牆內外都是田野,但城內地面比城外高出2米左右。極目遠望,可看見一溜南城牆及部分西城牆的模糊“身影”。北城牆已不存,故城村坐落在老城址上,早就不知於何年何月“侵吞”了北城牆。據當地農民講,土層裡很容易找到陶磚瓦片,城內地下還有古街道遺址,並且有人采集到了古作坊遺物。2005年,南水北調工程從故城村穿過,為了保護文物,調水線路專門往東挪,繞開了故城遺址。

    西漢王朝一方面沿用秦代的郡縣制,另一方面分封王侯,郡、國並立。其地方行政為兩級管理制,郡、王國為一級行政區劃,縣、侯國為二級行政區劃。漢高祖時,常山郡領有縣和侯國25個。公元前179年,劉恆即位,史稱漢文帝,為避“恆”字之諱,將北岳恆山改為“常山”,同時,改恆山郡為常山郡,領18縣和4個侯國。王莽篡權後,廢侯國。

    此後,常山郡的建制變化多端,時為國,時為郡,治所一直在元氏。到西晉初年(一說三國曹魏時),常山郡治由元氏遷往真定(今市區東古城村)。從此,故城只是元氏縣的治所。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曾析元氏縣置靈山縣,縣城在今天元氏的東城角、西城角兩村之間。但靈山縣存在時間很短,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就又並入了元氏縣。大業末年(約614-618年),元氏縣城從故城遷到現在縣城所在地。唐武德二年(619年),農民起義軍窦建德的部將劉黑闼攻破元氏故城。當時縣治已經南移,故城從此荒廢。

    即使不從漢高祖那時算起(只因北齊曾廢元氏縣,隋朝又復置,有過短暫中斷),只從隋開皇六年(586年)復置元氏縣算起,元氏這個縣名也已經用了1400多年,縣委宣傳部介紹說,這在石家莊市絕無僅有,在全國也為數不多。2010年,元氏被聯合國教科文專家組授予“千年古縣”的稱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