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
日期:2016/12/14 10:11:59   編輯:古建築保護——以湖南懷化洪江古商城為例
古城的生命在於文化,文化的生命在於傳承,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古城鎮保護的精髓所在。因此,如何保護好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旅游開發過程中考慮的首要問題。對於眾多正列入開發和保護日程中的古城鎮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對當地民眾作為“文化傳承人”的保護、無形遺產的活生再現和古城鎮特色文化體驗方式的恢復是解決開發與保護矛盾的關鍵所在。現以我公司正在編制的《洪江古商城商業業態規劃及濱江片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為例。
一、古城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存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的范圍廣,表現形式多樣,但都是某特定區域的居民特有的原生態生活方式和聚居生活的體驗與智慧結晶。然而,在大多數古城鎮開發與保護實踐中,由於人們的認識水平、重視程度、保護方法等方面的欠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傳承後繼乏人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每個傳承人都是一棟博物館。在古城鎮中,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沒有人願意繼承,致使文化遺產隨著傳承人的離世而消失。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市場,不足以使其傳承者維持基本生計。此外,對傳承人的價值認識不夠也是導致傳承後繼乏人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呈碎片式的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離不開孕育它的特定環境和生活在其中的廣大民眾。但是在保護中,人們往往只看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面,忽視了孕育它的環境和民眾,這種缺乏整體觀的碎片式保護方式實際上破壞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風貌和價值。還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至今已失去相應的傳承環境,成為碎片,在保護中如果沒有對缺失部分進行修復和完善而直接傳承,就會造成另一種形式的碎片式保護。
(三)旅游開發過度
古城鎮保護和旅游開發密不可分,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常成為旅游開發的特色和重點。許多地方為繁榮旅游事業,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環境,破壞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甚至引入其他地方的文化遺產。這些做法嚴重破壞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和地域性,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變質甚至消失的危險。
二、洪江古商城非物質文化遺產解讀
洪江古商城地處湖南懷化市東南部,湘西雪峰山邊陲,自古為驿站、商埠,明清時期發展成為煙火萬家的大埠,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臘、鴉片而聞名,是湘西南地區的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現古商城完整地保存著明、清、民國時期商業發展的脈絡,各個時代特征明顯的建築和商業業態分布其中,猶如一幅直觀明、清、民國社會市井全貌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國近代商業發展的一個標本,也是我國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古城之一,極具歷史文化保護和旅游開發價值。
洪江古商城由於歷史上特殊的城鎮功能和地位,擁有較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民間工藝。包括煉制桐油、木作、織染、醬作、糟坊、金箔、鞋帽、首飾制作、碑文石刻等。其中,煉制桐油、織染最為著名,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現仍有傳承人,但由於缺乏市場而處於消失邊緣;木作、手工鞋帽等工藝雖完整保存下來,但市場需求在不斷萎縮。在民間工藝中除木作、手工鞋帽等工藝較好的保存了下來,其余工藝大多已失傳。2.民俗文化。包括各種慶典節日、民間流行音樂、戲曲、民間傳統舞蹈等,如春節、端午、中秋、勞動號子、苗族山歌、酒歌、兒歌、打擊樂、辰河戲、圍鼓、漁鼓、三棒鼓、霸王鞭、窨子屋龍舞、獅舞、蚌舞、踩高跷、彩蓮船等。在民俗文化中除傳統節日、部分民間音樂保存較為完好外,其余部分都面臨著失傳的危險。3.商道文化。洪江的商道文化主要體現在“水、形、街、市、物、史”六個方面。包括古城水脈、自然的扇狀空間格局、街區景觀、明清建築以及商道轶事傳說等。由於新的文化元素的植入以及洪江商道文化孕育環境的改變,目前具有洪江特色的商道文化特征大多已不復存在。
三、傳承與保護—“原真性”與“現實性”相結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離不開詳細全面的解讀。解讀是傳承的基礎和條件,傳承是解讀的深化和發展,傳承方式的准確把握依賴於解讀的成果。只有通過對洪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的正確解讀,才能找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的定位。在詳細分析洪江古商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之上,我公司提出了以下保護策略。
(一)“以人為本”—保護傳承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活態性,它以人為載體,世代相傳。比如,傳統手工技術往往是家族代代相傳,不斷實踐領悟的結果,這些日積月累的經驗和技巧難以離開傳承人而流傳;又如民俗活動、禮儀、節慶等,雖然可以依靠大眾而存在,但只有深谙其道的傳承人才知道其完整准確的內容和方式。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首要任務是“以人為本”,保護其傳承人。
對於傳承人的保護,國家提出了多種保護措施。針對洪江古商城的具體情況,可以采取以下保護措施:1.通過授予稱號認可傳承人並吸引新的傳承人;2.在經濟上給予一定的補貼,這些經費不是給予個人,而是給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團體,用於培養新的傳承人和開展保護該文化遺產所進行的活動;3.結合當地定期舉辦民俗歌舞大會及其他活動,充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提供展示、發展的環境和空間。
(二)“可視化”—無形遺產的活生再現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無形性在傳承過程中有脆弱的一面,極易隨著人們主觀意識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甚至消失。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需要一定的物質載體作支撐。“可視化”是將“文化的內隱部分通過某些外在的形式表達說明出來”,即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包含的無形歷史文化內涵與有形物質載體相結合,以有形的物體展示表達,從而達到保護傳承的目的。
1.陳列與展示
陳列與展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方式。規劃中設置手工工藝制作景區,以古商城傳統手工藝為支撐點,展示織染、煉制桐油、竹編等傳統手工藝的生產過程,並以餐飲、旅游商品為媒介,推廣傳統手工藝文化。
2.形象化表達
將木作、竹編、碑文石刻等的制作場景以及人們的生活場景采用雕塑、壁畫等形式,結合規劃節點的布置設置在古商城環境之中,可以生動形象地再現歷史。同時,以傳統商號舊址為依托,開設以煉制桐油藝術、編制藝術、根雕藝術等為主題的旅游景點。
(三)“體驗化”—古商城特色文化體驗方式的恢復
洪江古商城的大多數居民從事商貿及其衍生行業,有良好的商業文化底蘊和旅游開發潛力。“體驗化”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文化旅游相結合,適當利用民間藝術、節慶活動、民俗表演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策劃旅游項目,規劃文化體驗活動,在體驗中品味古商城民風淳樸、民俗多彩的歷史文化氛圍。
以特有的“沖”、“巷”、“街”為載體,結合旅游和居民的生活需要,恢復古商城傳統特色店鋪,如古鹽鋪、染坊、古錢莊、古商號等;將農貿市場中對環境衛生影響不大的經營項目如鞋帽、手工制品等遷回古商城市場,恢復集市貿易功能;打造開放式的古城旅游模式,引導游客深入到小街小巷中去,感受古商城最具味道的曲徑通幽與高低錯落,體驗古商城生活氛圍,觀賞古商城民風民俗,感悟古商城文化內涵,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永恆魅力和持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