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古鎮三寶
日期:2016/12/14 10:08:23   編輯:古建築保護磁器口是古重慶的北大門,得嘉陵江水運之便,在明朝就形成水陸交匯的商業碼頭,江上船只穿梭,鎮內商賈雲集,店鋪鱗次栉比,有人用“白日裡千人拱手,入夜來萬盞明燈”來形容其繁榮景象,又被譽為“小重慶”,是老重慶的絕版縮影。有人說,游現代重慶不可不知過去的老重慶,要知過去的老重慶不可不來磁器口。街上至今仍存有民國時期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題的“小重慶”石碑。
磁器口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是重慶歷史文化名城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紅巖文化、民俗文化各具特色:有古樸粗犷的巴渝遺風,有古風猶存的茶館、有歷史傳承的碼頭文化;有佛、道、儒三教並存的九宮十八廟;有正氣凜然的紅巖志士抗戰遺址;有獨具特色的川劇清唱、火龍表演,有工藝獨特、品種繁多的傳統旅游產品,有享譽四方的毛血旺、千張皮、椒鹽花生等飲食三寶,任你品味,任你選購。
古鎮千張的制作非常講究。都選上好的黃豆,再取深水井的水浸泡,在石磨上細磨成豆漿後,再用細白布濾出漿汁;然後滾水下鍋,文火熬煮,不用膽水;漿汁燒老後用細麻布鋪一層濾一層,搾上一天後,再一張一張的揭下來。千張由此而成。在磁器口可以感受到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紅巖文化、民俗文化各具有特色,故有“巴渝風、沙磁雨、紅巖魂、陪都情”之說。這裡有古樸、粗犷的巴渝遺風,有佛、道、儒教三教並存的九宮廟,有抗戰遺址和紅巖烈士的活動場所,有川劇清唱,有鐵水火龍,有古風猶存的茶館,有傳統手工作坊,有獨特的碼頭文化,有享譽四方的毛血旺、千張皮、椒鹽花生等飲食三寶。
軟燴千張,將千張切為二分寬、寸長韭菜葉般的細絲,加上純鹼將千張絲燒開,撈在瓦罐內用清水浸泡去鹼至發白備用。用化豬油炒,加肉湯燒開,加醬油、味精、加入肉絲下鍋燴炒後,下韭黃炒轉,再下5錢化油,起鍋置於盤中,撒了花椒面,即成。這就是軟燴千張。此菜入盤,一青二白;動筷,柔韌不碎;進嘴,細膩爽口,深受食客歡迎。燒酒一壺鹽花生。即椒鹽花生。用上好的紅皮花生(又稱冬花生、小花生、小河花生,籽皮鮮紅,小而飽滿,籽碎化渣,一般一枚有三四粒籽,多產於嘉陵江上游的遂寧一帶。磁器口過去也有栽種)用鹽水浸泡,入味後取出曬干,再用河沙炒好即食,是下酒飲茶的好東西。另外重慶天氣潮濕,喜吃花椒,也有人用花椒、鹽巴和醬油來煮花生,風干即食的,這叫椒鹽花生。
古鎮一吃毛血旺。主要用料:生豬血(或鴨血),豬頭肉、心肺片、肥腸頭、筒子骨、白豌豆等。基本做法:將筒子骨、白豌豆熬成乳白色鮮湯備用,將豬頭肉、心肺片、肥腸頭煮熟切片備用;做麻辣毛血旺時,在鍋中放油煎紅椒豆瓣,然後摻入熬好的筒子骨湯燒開,再將切片放湯中煮熟,並輔以蔥節、番茄片提味,起鍋時再放入適量油炸海椒、香油、蔥花、花椒面等佐料,端上桌即食。
(編輯: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