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而作為這些古老文明的載體——我國的文物建築更是以其精巧、華麗、自成體系而聞名於世。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遺產,使之延年耐久流傳於世,就必須不斷地對其進行維護、保養及修繕。因此,文物建築修繕工程有著與新建工程所不同的本質區別,即為了保證文物的價值應盡可能地保留原狀及歷史痕跡,在施工中就必須嚴格遵守原工藝、原材料、原做法的原則,簡而言之,也就是必須保留傳統。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演變,加之過去人們對文物價值的認識不甚清晰,往往在大多數人的意識中形成了現代的工藝及材料使用於文物建築工程之中要比傳統的東西強一些的錯誤理念,並在有意無意地去進行嘗試及普及。在這裡,我們姑且不論這些思想、行為有悖於文物保護的原則,僅就其產生的目的及達到的效果來看,不但未能更好地進行保護,反而出現了一些質量問題。下面僅以文物建築修繕施工中油飾材料為例來予以說明:
在文物建築修繕工程之中,油飾施工是一個重要環節。通常人們只認為它起著裝飾建築外立面,使之色彩絢麗的作用,而忽視了其保護木結構的功能。中國的古建築多以木結構為主,而外露的木構件如不進行充分的保護,就會因自然界風、霜、雨、雪及人為的因素造成破壞。因此在完成木結構的制做及安裝後,就要對其上施以地仗並以油皮封護。很明顯,地仗是對木材的直接保護,油皮則是對地仗的直接保護而又間接地保護著木材,如果油皮產生問題則直接暴露地仗進而侵害木構件。所以油皮的質量好壞是保證建築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於油皮的形成簡單地說即塗刷油漆,這裡必須指出,文物建築中的“油漆”並不是新建工程所理解的油漆為一類材料,它代表著兩種傳統材料——光油及大漆,在北方地區主要使用光油。對於光油的概念既可理解為是一種傳統材料,同時“光”又可作為動詞代表著傳統的光油工藝。光油為棕黃色粘稠的油質體,是以桐油為主要原料,配以蘇油及其他輔料經高溫熬制聚合而成的純植物油料,在加入各色顏料後則成為色油而塗刷於地仗之上,最終以光油罩面成活。其成膜的特點為光亮、平整、色澤柔和,油膜質感明顯,即顏色附於油內,因而不易褪色,而且其油膜在具有一定硬度的同時,又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及彈性,從而使油皮可隨外界溫度的變化而收縮、回復,不易產生開裂、暴皮及脫落,另外又因其本身為純植物油,無任何化學合成成分,性能穩定,不易受日曬雨淋風吹的影響及大氣污染的侵蝕而失亮、老化,耐久延年功效顯著。盡管光油有著上述諸多優點,可是其施工工藝卻是極為嚴格的,並且在塗刷中對環境、氣候、溫度等自然條件的要求很高,如操作不當難於成活和確保觀感質量的要求。因此自60年代後期,在化學油漆的沖擊及人們文物保護意識的局限性影響下,光油逐漸退出了油飾施工,直至90年代發展到幾近失傳的地步。帶之而來的是這一時期,化學油漆充斥市場,大量使用於文物建築油飾施工當中,醇酸調和漆、磁漆遍布各個文物建築之上。雖然,化學油漆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光油在操作中的一些缺陷,可是卻未能將其優點更好地保持及發揚,反而產生了更為嚴重的質量問題如易褪色、失亮,由於漆膜較脆極易產生開裂、暴皮、脫落,加上化學成分的穩定性差,極易老化、耐久性差,無法保障延年效果,造成了修繕周期縮短、資金人力投入加大的不利局面。正是基於這種狀況,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建築,有效地控制文物建築油飾施工質量,文物工程監督站在上級主管部門市文物局的領導下,經與有關部門及單位密切配合,在反復研究、論證、搜集資料的基礎上自1998年提出恢復傳統光油工藝的倡議,經過不斷的試驗,總結出影響光油施工質量的技術關鍵,並逐步推廣實施,先後在端門、頤和園、北海、天壇等文物建築修繕工程中予以使用,獲得了成功經驗及文物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的一致認可,逐步扭轉了文物保護施工中的不良傾向,使工程質量得以進一步控制及提高。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以及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的普遍提高,特別是國家、政府對文物保護投資的加大,使多年來受資金困擾的文物建築市場得以激活,引得眾多日益萎縮的施工企業紛紛招兵買馬參與競爭,瀕臨倒閉的傳統材料供銷、生產企業重新組織、生產材料投放市場,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但是在這一良好局面到來的同時,古建行業多年來滯後於社會的發展,施工、材料等方面管理落後及不健全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嚴重地影響及阻礙著文物建築修繕工程質量的保證與提高。其中傳統材料的產品質量已成為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木材
眾所周知,我國的古建築多為木結構承重體系,木材的質量及選用將直接影響著建築結構的安全。由於文物建築長年受自然及人為因素的破壞,因此在修繕施工中不可避免地要對一些木構件進行更換、修補及添配。這就要求所用木材的種類、材質、受力及變形性能必須滿足建築結構安全及文物保護的要求。但是由於我國森林資源的匮乏及大量砍伐造成的惡果,致使許多樹種不斷減少以至絕跡,很難保證古建修繕中對原材料的要求。因此現行施工中多采用一些近似的替代材料,而就這些替代材料而言,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木材供銷渠道中國有企業相繼倒閉,個人及私有企業壟斷著市場,不能預先投入資金對木材進行儲備及處理,往往是市場有什麼就用什麼,選擇余地及可比性很小,且價格居高不下,優劣難辨,材質根本達不到國家等級木材標准,節疤、蟲蛀較多,含水率大大超標,無法滿足結構對木材的受力及變形要求。
二、磚瓦產品
目前我國古建磚瓦產品的生產基本沿用傳統的燒結工藝,從制坯、洇干、入窯燒制大多以手工作業為主,雖然近年來使用了一些輔助機具,也遠未能改變落後、陳舊的生產模式,反而出現了一些所謂“機磚”、“機瓦”等變異的畸形產品。由於這一生產行業所占市場份額小加之文物的局限性,因此古建磚瓦(琉璃制品除外)至今仍沒有國家制定的統一標准,這體現在磚瓦的規格尺寸不統一,強度、密實度、吸水率等各項力學及物理指標無明確規范,再由於生產企業現多為私人所有以及管理、監管工作的空缺,使得這一行業長時間是在一種混亂無序的狀態下存在,在沒有市場及規范的約束下,造成土質選取的隨意性大,含鹼量高且未經熟化;加工工藝流程控制不嚴格,生產精度不夠,方法簡陋;燒制不均勻,對溫度及成品出窯的判斷過多依賴於生產者的經驗,產生的結果是同一類磚、瓦產品對於不同廠家規格、顏色不一致,強度、密實度相差極大且變形嚴重,即便是同一廠家同一窯的產品也不能作到質量上的統一。這樣的產品使用於文物建築之中,不僅損害著工程的質量,同時也是對土地資源的浪費。
三、石料
古建築所用石料均為天然石材,受產石地區的限制,生產廠家過於集中,造成了大量不合理的過量開采。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原料資源不斷減少且無法再生,使得生產加工企業以假為真、以次充好,又因為石作工程的相對獨立性及專業性較強,使得非專業人員對石材的種類、性能等知識了解不夠,在工程上只是對石材顏色等一些表面性質進行要求,致使古建修繕中所用石料出現風化嚴重,強度、質地較差,甚至有以外觀不易區分的低檔石材代替高檔石材現象的發生。
四、油飾彩畫材料
油飾彩畫在古建築中,可以形象地比喻為建築的外衣。它既起著保護木結構的功能作用,同時又具有滿足建築外觀等審美方面的要求。因此可以說是古建築中最易為人們注意的部分。在古建築施工發展過程中,油飾彩畫所用材料變化較少,最能體現傳統的特點,從血料、磚灰、桐油,到灰油、油滿、光油等材料的生產加工均是秉襲了過去傳統的工藝及要求,以手工小作坊式的生產來完成的。而正是這一特性,制約了油畫材料加工、生產及調配質量的提高,無法達到科學、系統、正規化的要求。首先從血料、桐油、銅(金)箔等組成單一的材料來看,血料由於其主要來源豬血受生豬飼養及飼料結構的改變,粘度及品質急劇下降;桐油受產地、生產工藝及流通環節中摻假行為的影響,出現了蠟質含量高、雜質多、等級降低等問題;而銅箔乃至赤金箔亦相繼出現易氧化變色,不耐久等問題。其次從磚灰、灰油、油滿等需要加工合成的材料來看,磚灰普遍存在粒徑偏小,加工成品的各類磚灰不符合目數及配比要求;灰油熬制不按原料配比,並多以半成品油代替成品使用;油滿調制不按固定配比,油水比例明顯不足。這些材料質量的問題反映在油畫工程中,則使地仗強度不夠,出現開裂、脫落;油飾暴皮;貼金部位光澤變暗,使工程質量無法保證及控制。
面臨以上諸多問題,為了更加科學地保護好文物建築,使文物建築修繕這一傳統行業繼續得以生存、發展,並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從事這一行業的有關人員應予以高度重視並立即著手解決傳統材料在文物建築修繕當中的使用問題,制定規范、標准,優化市場供銷環節,統一產品規格,完善及改進生產、加工工藝,規范企業行為,加大檢測、試驗手段及力度,強化質量管理及監督,同時提高人員素質及專業知識水平,從而使文物建築的修繕質量得以提高,真正體現出當今社會對文物保護修繕的特點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