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朔州青鐘村有座“昭君墓”

朔州青鐘村有座“昭君墓”

日期:2016/12/14 12:27:02      編輯:古建築保護
    清明臨近不斷有村民前去祭祀,當地人稱無名封土堆就是“明妃之冢”清明臨近,朔州市朔城區南榆林鄉青鐘村村北的封土堆開始人來人往,常有附近村民去祭祀。祭祀誰?南榆林鄉鄉長齊宏亮說,祭祀出塞和親的王昭君。

    齊宏亮認為,這座封土堆就是“明妃之冢”。

    昭君墓在全國有十幾處,比較有名的有呼和浩特市東郊的“八拜昭君墓”,土默特左旗的“朱堡昭君墓”,包頭南鄂爾多斯市的“達拉特旗昭君墓”等。其中猶以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最為有名。

    青鐘村也有座“昭君墓”?懷著好奇和疑慮,記者前往青鐘村。經過數日探訪,結果發現,坐落於雁門關腳下“蕃漢界頭”的這座“青冢”真有可能是“明妃之冢”。

    齊宏亮說,《王昭君變文》詳細描述了昭君棺椁下葬時的場景:“牛羊堆堆生埋圹,仕女芬芬(紛紛)聳入坑,地上築境(墳)猶未了,泉下惟聞叫哭聲。”“黃金白玉蓮(連)車載,寶物明珠盡庫傾。”“墳高數尺號青塚,還道軍人為立名。”“這表明,單於安葬昭君,采用了早已絕跡的活人、活牛、活羊殉葬制,而且陪葬了無數的金銀珍寶。”齊宏亮說:“可是,考古人員在對‘八拜昭君墓’和‘朱堡昭君墓’考證時發現,這僅僅是兩座漢代烽燧遺址。‘達拉特旗昭君墓’也不是人工修築的古代墓葬,而是一座天然的石山。但就在青鐘村的昭君墓盜坑裡,村民撿了不少磚瓦瓷片,有關專家認為是漢代的。”

    記者請教了朔州市考古專家孫雪瑞先生,他說,“從那些瓦片來看,墓葬應建於漢代。殘片中的壺、罐之類明顯屬於西漢時期,板瓦殘片屬於東漢時代,根據板瓦形制推斷,墓地當時應有過大型建築,通過文物鑽探可得到證明,從現狀表明,墓葬封土位於方形平台之上,與劉家窯村後北山上建於北魏時代的元姬墓很相似。”

    “青鐘村”得名緣於“青冢”

    聽說記者對昭君墓感興趣,青鐘村黨支部書記蔚俊在電話裡一個勁兒地說:“你來細細采訪采訪吧,肯定有收獲!”

    青鐘村位於朔城區東南方向。4月1日,記者沿朔州旅游公路,驅車20多分鐘就到了。蔚俊領著記者來到村北,四周平坦的耕地上,突兀地隆起一個封土堆,高四五米,占地四畝。踏著沒過腳踝的枯草,向堆頂的漢白玉石的墓碑走去。

    碑陽镌刻首部浮雕左鳳右龍,俗稱“龍鳳呈祥”,碑身兩側邊做升龍盤曲於柱。碑首的“篆額”是“流芳百世”4字。碑體正文用蒙漢兩種文字镌刻了4句五言韻文:“頭枕大青山,腳登雁門關,玉手嬉桑干,淚眼望長安”。碑陰镌刻線雕身著裘服、懷抱琵琶的昭君肖像,儀表端莊,神態安詳,低首沉思,上款為臧克家先生的詩句:“千載傳佳話,一身系安危”;邊飾上為“山字錦”紋,兩角為“夔龍草”紋;下為“卍”字紋;左右為“富貴不斷頭”紋。碑前香爐內,青煙袅袅;供桌上,擺放著瓜果點心。

    蔚俊說,這塊碑是2013年晉蒙首屆弘揚昭君文化研討會舉辦時立的。青鐘村原名舊堡、青莊、青塚,明萬歷版、民國版《馬邑縣志》與雍正版《朔州志》記載均為“青冢”,傳因有昭君墓而得名。後村民覺得“冢”字不吉利,在清朝道光26年才改為現在的青鐘村。村裡出土的一塊為清道光27年的“藏山大王廟”石碑,不僅詳細描述了藏山大王廟的歷史沿革,也記錄了青鐘與青冢村的名稱變化。

    正巧過來祭祀的64歲村民田旺告訴記者:“從記事起,爺爺就不讓他到昭君的墓地去割草、玩耍,說是不能作害那個地方,會遭報應的。就是農業學大寨,這塊土堆也沒有被攤成耕地。”

    “昭君出塞經朔州”有史可循

    太原師范學院教授、歷史地理學博士王傑瑜和謝鴻喜教授合著的《朔州王昭君墓考》稱:“事實上,當時漢匈‘和親’路線是從長安出發,經今天渭南,渡黃河,經永濟市,沿涑水到聞喜,然後沿汾河抵太原,逾雁門關,到朔州,或經右玉殺虎口到漠北,或經平城、左雲到單於庭。”並且論斷“青鐘即青冢”,“青冢”始見於唐,杜甫有詩《詠懷古跡五首之三》曰:“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那麼,昭君一行過雁門關後,是否途經青鐘村?77歲的村民蔚國義老人自幼喜好讀書,對昭君墓研究多年。他說,昭君出塞時,由於長安(今西安)北部有30多個小國家,通關手續繁瑣,便決定從長安過風陵渡,走太原,經雁門關,出殺虎口北上。大隊人馬出了雁門關後,來到一個叫舊堡的村莊。看到舊堡村依山傍水,風光秀美,昭君一行人在此村歇息了5天。臨行時,昭君說,這一帶青草長勢很好,就改名叫青莊吧。

    李白、歐陽修、王安石等都對王昭君墓進行過詠歎,但無法從詩句中獲得“青冢”的位置。元好問《雁門關外》裡提到的“青塚”似乎應是指朔州青鐘村的王昭君墓,其中有“雲暗白楊連馬邑,天圍青塚渺龍沙。憑高吊古情無盡,空對西風數去鴉。”詩裡提到的“馬邑”,就是現在的朔城區。

    昭君遺言稱願“葬於故地”

    南榆林鄉鄉長齊宏亮是昭君墓在青鐘村的力挺者,他曾著文《昭君墓應在朔州青鐘村》。

    齊宏亮說,敦煌出土的唐代《王昭君變文》裡記錄了昭君臨死前留給丈夫單於的遺言:“妾死若留故地葬,臨時奏報漢王知。”三更時昭君“大命方盡”,單於為了兌現應許,把昭君運回故地,但必須報知漢王批准,也就是百姓說的要到娘舅門上“報喪”。但因屍體不能放置太久,便一邊派人報知漢王,一邊運靈柩回漢。走到雁門關外漢匈邊境的青鐘村,仍不見漢王回音,卻又不能闖關。

    站在昭君墓前,齊宏亮反問記者,那她葬在了哪裡?“‘一百裡鋪氍毹毛毯,踏上而行;五百裡鋪金銀胡瓶,下腳無處。’也就是說,安葬昭君時是從單於牙帳(即今呼和浩特市)出發,共走了600裡路,才到了安葬的地方。這600裡的距離,與內蒙古境內的所有昭君墓都不相符,而從青鐘村出發經右玉殺虎口到呼和浩特市,距離正好是600裡。”

    青冢的地理位置與史料記載吻合

    齊宏亮斷言昭君墓在青鐘村,更重要的一點,是《馬邑縣志》記錄的青冢與唐代《明妃傳》和《王昭君變文》記錄的昭君墓的地理位置相吻合。

    《馬邑縣志》記載:青塚,在縣西南三十裡,闊四五畝,高三丈余,俗傳漢王昭君墓。黃水河,在縣二十裡。

    齊宏亮把記者帶到青鐘村南,指著殘存的古河道說,這裡原來就叫黃水河。唐代《明妃傳》和《王昭君變文》都記錄了昭君墓的地理位置:“只今葬在黃河北,西南望見受降城。”內蒙古境內的幾座昭君墓,經考證發現都不是真正的墓葬。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盡管也在‘黃河北’,但與距離最近的托克縣城北東沙崗,這座建於唐代的東受降城相距也有100多裡。然而,青鐘村王昭君墓卻存在與此相符的證明。”齊宏亮把手指向西南方向,“離咱們十來裡的地方,就有一座古城神武郡,要不是陰天,咱們就能望見。《遼史》裡有‘神武本隋縣,因北齊僑置之神武郡,改設縣,有桑干水,則地又是馬邑神武軍,今州南之神武村,去桑干水遠。’的記載。更巧的是,唐朝時的受降城在朔州也有一座。《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有‘唐受降城有三,中城在朔州,西城在靈州,東城在勝州。’朔州的受降城是不是神武郡,資料沒有記載,但從‘神武’二字看,作為接受敵人投降的城池可能性極大。”他認為,“黃河”或是古人“黃水河”之筆誤。

    《變文》記載,若干年後,漢孝哀帝差使者楊少徵使蕃,返回途中走到蕃漢邊境,看到孤零零的昭君墓,宣讀了皇帝祭文。按常理,楊少徵出使匈奴,來回應走王昭君和蕃時的線路。齊宏亮論斷,“蕃漢界頭”就在雁門關附近,“明妃之塚”當指青鐘村昭君墓。

    昭君墓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紀念塔

    2013年9月2日,在青鐘村舉行的首屆晉蒙弘揚昭君文化研討會上,內蒙古昭君文化研討會副會長張茂林對青鐘村的昭君墓地進行了實地考察,聽取了與會學者的論證,他“感到此墓即昭君墓的可能性極大,許多史料和考證是真實可信的。這裡是繼呼和浩特昭君墓之後,又一個研究、弘揚昭君文化的重要基地。”

    朔城區一中退休教師田富明曾在青鐘村任教多年,對“青冢”頗有研究。他說,霍锳在《青冢吊明妃二首》中言:“琵琶彈出漢宮秋,青冢千年姓字留。”霍子琯在《青冢》中寫道:“當年為國死,今日草猶生。邊風鼓氣節,寒月映忠精。”“我從田霍兩姓族譜所查,祖先都是從豐城(現在的呼市)而來的,家譜中明顯寫道‘時北人屢擾邊陲’戰亂不止,霍锳與孫子霍子琯,不可能在呼市憑吊王昭君,而是馬邑所轄管的青冢實地所祭。”

    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老先生說得好:“王昭君已經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征,一個民族團結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紀念塔。”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