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24日)上午,有熱心網友報料稱,在涪城區楊家鎮境內一磚廠附近山腰上,發現一處古墓葬。本報記者立即與綿陽市文物局的文物工作者前去現場實地查看。值得慶幸的是,墓葬雖遭到人為破壞,但並沒有被盜,文物工作者現場清理出4件保存完好的谷倉罐。
綿陽市文物局考古隊長宋建民根據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認定,這是一處典型的明代雙室墓。
半山腰上懸著明代雙室墓
此次發現古代墓葬的地點,位於涪城區楊家鎮團陽寺村一家磚場後被大面積開挖的山腰上,墓葬所在的山體,當地群眾俗稱“和尚灣”。
記者隨文物工作者趕到現場時看到,墓葬為雙室墓,均采用體量較大的石板修砌而成,但左側墓葬的墓室門已經不見了,右側墓室保存完好。經現場測量,每個墓室寬92厘米,深2.4米,因墓室內堆積有泥土,無法測量墓室高度,但墓室頂部采用石板逐層收頂砌成,石板表面整齊光潔。
記者注意到,墓葬的左側墓室有兩個呈葫蘆造型的龛,每個龛深10厘米、高約50厘米,兩龛上部中間有銅錢雕刻,在兩龛外圍還有吉祥圖案雕刻,線條簡潔、流暢。右側墓室有單龛,造型與左側墓室一致,格局較大。兩個墓室之間,沒有石板隔斷。
綿陽市文物局考古隊長宋建民稱,根據墓室的形制可以看出,這是一處典型的明代雙室石板墓,為夫妻合葬墓,疑為磚廠取土時挖開的。從周圍泥土的顏色可以看出,墓葬被挖開的時間應在幾個月前。
現場清理四件谷倉罐出土
雖然墓室早就被破壞,但為了盡可能掌握豐富的文物資料,考古工作者決定對墓葬進行簡單地清理。
因墓室被開挖的時間較早,且位於綿(陽)中(江)公路旁,從外部環境上看,文物工作者懷疑墓葬已經被盜。但是當文物工作者進入墓室進行清理後,竟意外發現了1件保存完好的谷倉罐。
這一發現讓大家驚喜不已,根據這一發現,宋建民立即要求工作人員再仔細清理。隨後,在右側墓室內,又相繼清理出3件保存完整的谷倉罐和一個罐蓋。這4件谷倉罐上部均有精美的雕刻裝飾,但每一個罐上的飾紋都不相同,有的飾紋是蟠龍,還有的則是吉祥圖案,均保存完整。
隨後,文物工作者對周邊環境勘查,在墓葬發現地左側不遠處的泥堆裡,發現了一個明代瓷碗殘件,斷口新鮮。在靠近公路的一處亂石堆裡,還發現了幾塊墓室石材構件。
宋建民分析說,谷倉罐是明代時期最通行的隨葬器物,與瓷碗殘件和墓室結構相互印證,更進一步證明了該墓葬為明代墓葬的推斷。
身份推斷墓主疑為當地鄉紳
宋建民介紹,明代墓葬在綿陽境內發現較多,但墓室前龛雕刻均很簡單。而此次發現的墓葬中的前龛造型精美,且雙龛之間雕刻有銅錢,雙龛外側吉祥雕刻的頂部呈樹冠狀,似有搖錢樹的寓意。由此可以看出,墓主的身份並非當時的普通百姓。
更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墓葬中出土的器物以1件谷倉罐、1件瓷碗最為常見,而此次發現的墓葬中則出土了4件谷倉罐,更是說明了主家生前殷實的家境。同時,墓葬使用的石材體量較大,修建時費時費力,這也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的。宋建民認為,種種跡象表明,墓主很可能是當地鄉紳。
宋建民介紹,在涪城區楊家鎮境內,此前曾有漢代崖墓及宋代墓葬出土,但明代墓葬則是首次發現。這些墓葬都有分布不密集的特點,說明當時當地的人口不多。此次發現的墓葬,不僅豐富了綿陽境內的墓葬分布,對研究明代時期綿陽周邊的百姓生活也提供了一定的幫助。鑒於其價值所在,文物部門將於今(25日)上午組織人力,對墓葬作進一步清理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