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蕭後冠飾裡發現了唐代的棉花

蕭後冠飾裡發現了唐代的棉花

日期:2016/12/14 12:13:52      編輯:古建築保護

蕭後冠飾裡的唐代棉花

    對於隋炀帝墓和蕭後墓在揚州曹莊被發現,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稱,這是配合基本建設的搶救性發掘。揚州曹莊隋唐墓葬位於邗江西湖鎮司徒村曹莊組,墓葬所在地稱為“後頭山”,原地勢較高。

    在走訪調查過程中,讓考古人員感到奇怪的是,當地沒有流傳有關隋炀帝墓的傳說。走訪時聽說,在隋炀帝墓和蕭後墓所在地附近,曾有兩個水塘,西側的水塘被人們稱為明塘,東側的水塘則稱為焦塘。這兩個水塘的位置,不禁使人們想到這兩座墓的位置——隋炀帝墓在西側,蕭後墓在東側,而且,隋炀帝被人稱為“明帝”,此外,“焦”和“蕭”音相近,這兩個水塘是不是有故事呢?束家平表示,考古工作是嚴謹的科學工作,他們也在研究。

    第三座磚室墓

    和蕭後墓是同一時期的

    “隋炀帝墓和蕭後墓所在的土墩是人工堆砌的。”束家平稱,通過發掘推斷隋炀帝墓的營造方式為:先在生土上挖淺穴、修磚室,在修磚室的同時堆築夯土,並在堆築夯土時預留墓道,下葬封門後,再在墓道內填土,最後封土形成土墩。整個墓葬的營造應為一個完整過程,夯土緊貼墓室磚壁。土墩與墓葬的營造為典型的南方高等級墓葬做法。而蕭後墓是開挖土墩後下葬的,也符合史料記載。

    雖然在隋炀帝墓周邊的工作范圍內已經考古發掘了10多座古墓葬,但是,只發現一座與隋炀帝墓和蕭後墓有關系的。在隋炀帝墓葬的西北約80米的地方,發現一座殘存的磚室墓,只出土少量的文物。“這座磚室墓的形制和蕭後墓的形制、墓磚的紋飾也很像。出土的灰陶碎片,特別是陶罐口部和蕭後墓裡的很像,我們推測第三座磚室墓和蕭後墓是同一時期的。”

    “經過考古勘探與發掘,在已工作范圍內沒有發現陵垣、神道、兆溝等陵園跡象。”

    蕭後冠飾有新發現

    出土的唐代棉花罕見

    隋炀帝墓和蕭後墓一共清理出墓志、玉器、銅器、陶器、漆器等珍貴文物400余件套。束家平表示,蕭後冠飾由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進行實驗室考古後,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蕭後冠飾已清理約三分之二,出土大小銅钗12件、銅香爐1個、銅燈1個、額托1個、博鬓2個、花朵若干以及其他殘片,飾件有水滴形、荷花形等多種造型。

    除了銅香爐和銅燈,銅钗、額托、博鬓、花朵等實驗室考古清理出來的這些文物都應該是冠飾的構件。初步研究表明,蕭後冠飾的制作工藝包括錘揲、掐絲、鑲嵌、珠化、鎏金、拋光、錾刻等,構件復雜程度、工藝精美程度遠超想象。此外,又有新發現,束家平稱,“銅钗斷裂處露出疑似棉花的填充物,經顯微觀察及紅外光譜分析即是棉花。”根據SEM圖像清晰顯示,銅钗中棉的顯微特征與現代棉一致,束家平認為,這在考古學上有重大意義:“目前出土的唐代棉花極為罕見,蕭後冠飾內棉花的出現,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填補了空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