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縣古寺遺址出土明代石碑
日期:2016/12/14 18:53:42   編輯:古建築保護經過一整夜的值班看管,昨日一早,趙縣文物旅游局文物執法隊工作人員在副局長鄭永軍的帶領下,攜帶專業挖掘設備和工具,來到東門村梨樹林內,拉起警戒帶,開始對出土了無頭石像的地點進行保護性挖掘。
昨日11時許,當勾機挖到地面下2米左右的深度時,眼尖的鄭永軍立刻示意司機停止工作。“土裡有東西,趕緊下去看看!”
工作人員實地查看後,確認土中有一塊石碑,這讓現場所有人興奮起來。經過近一個小時的人工挖掘,這個長約2.5米,寬約0.5米,厚度約0.2米的大型石碑漸漸露出了完整的碑身。隨後,工人們小心翼翼地將吊裝帶捆住石碑碑身,利用勾機將其吊出大坑,放置到旁邊的空地上。
隨著碑身的出土,工作人員隨後又挖掘出一塊長約1米,寬約0.7米,厚度約0.3米的碑帽。看到這兩件大家伙幾乎完好無缺地被挖了出來,現場所有人都興奮地鼓起了掌。
挖掘坡道拽出赑屃
經過中午的短暫休息,14時許,工作人員帶著激動的心情開始繼續對現場進行挖掘。“又有新情況了,大家快看!”隨著鄭永軍手指的方向,一個傾斜著埋在土中的石碑底座露出了“冰山一角”。而當工作人員手持鐵掀清理出底座的整體樣貌時,鄭永軍又發出了一聲驚歎:“這是一尊赑屃(音bixi)!”
由於大型吊車無法駛進梨樹林,為了防止損壞赑屃的頭部,工作人員改變了挖掘方式,勾機司機首先將大坑面積擴大,挖出了一條從地面到坑底的傾斜坡道。隨後,司機駕駛勾機緩緩靠近坑底,當工作人員用吊裝帶將赑屃周身綁緊之後,勾機開始逐步後退,一步一挪地將赑屃拽向地面。經過大家的合力,這尊赑屃終於在15時30分許安全地放置在了空地上。
至此,由碑帽、碑身及赑屃底座組成的全套石碑組件都順利並完整地被挖掘出來。
初步認定明代石碑
村民主動從附近挑來水,動手清理石碑及赑屃表面的泥土。隨著清水的沖刷,石碑上所刻的文字逐漸清晰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記者看到,碑文開頭寫有“重修趙州楊扈村大乘寺碑記”字樣,而在碑文中則出現了“嘉靖七年”等內容。同時,石碑碑帽上使用篆體雕刻的“重修大乘寺記”也吻合了碑身上的碑文內容。
記者了解到碑文上的內容大致為,在明朝嘉靖年間,由眾多個人及單位共同出資,將名為“大乘寺”的寺院進行了整體翻修。其碑文上的大部分文字,都是捐款出資者的姓名等內容。記者再次仔細查看碑文後,發現了居士、柏林寺主持、臨城縣等諸多內容。
現場的工作人員表示,初步判斷,該石碑可能造於明代,為記錄重建當時的大乘寺而制。其具體內容,還需相關專家進一步調查考證。
精美赑屃讓人贊歎
在挖掘現場,最讓大家感興趣的,是最後出土的赑屃。經過全面的清洗,赑屃完整無缺地呈現了出來。赑屃頭部的雕刻,栩栩如生,就連其頭頂及脖子處的花紋,全都清晰可見,使該尊赑屃活靈活現。
據鄭永軍介紹,該尊赑屃雖然比近日在趙縣縣政府門前挖掘出的兩尊赑屃(本報10月8日、9日曾連續報道)“體型”稍小,但其制作的精細程度等方面比那兩尊赑屃有很大的提高。同時,此次挖掘出的整套石碑組件,在趙縣目前出土的所有石碑中也是很少見的,這也為相關專家研究趙縣歷史及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截至昨日18時許挖掘工作結束,現場除了石碑組件的出土外,又相繼出土了一尊無頭文官石像及一個破損的佛頭。目前,工作人員已經將所有物品就地保存,並加派專人24小時看管。隨後,文物部門還將會繼續對現場進行挖掘,以期尋找到更多有價值的“寶貝兒”,進而研究此地有關“大乘寺”的內容,讓“千年古趙”為中國的歷史文化再譜斑斓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