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發現二千多年前“印鈔廠”
日期:2016/12/14 12:18:10   編輯:古建築保護2000多年前,漯河都開始鑄錢了
國內發現的該時期鑄錢作坊極少
“在浩瀚的中國鑄幣史上,西漢末年的王莽新政昙花一現,但其鑄造的錢幣形式多樣,形制規范,錢文精湛,如今在咱市發現一處新莽時期官營鑄錢作坊遺址,並且還采集到一些錢范,這對於研究新莽時期鑄錢技術及我國古代金融史具有重要意義。”今日下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員難掩內心的興奮。
據了解,這處遺址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城區調查郾城故城時意外發現的,“在西漢末年,雖說社會動蕩不安,但在這個地方能發現官營鑄錢作坊遺址,反映出這座古城當時不僅經濟發達,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城市。”考古人員們說。
今年6月份,在西城區一處正在建設的建築基坑底部和周壁上,考古人員發現灰坑、水井、灰溝和文化層等遺跡,其中一座掛於坑壁上的殘存灰坑中,竟發現豐富的“大泉五十”錢范(注:錢范就是古代鑄造金屬貨幣的模子)。錢范為疊鑄式近長方形范片,夾細砂泥質紅陶質,此處文化層厚1~1.5米。
經過考古人員一個多月的初步整理,已采集到74塊“大泉五十”紅陶質錢范殘塊(如圖),其中有字面范22塊、無字背范44塊,底座12塊,大部分澆鑄使用過,少量未澆鑄過。此外,還發現38塊熔爐塊等鑄錢遺物及相關建築遺跡。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共考古與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馬俊才研究員仔細研究這些新發現後說,“從發現的錢范數量、規整程度、周圍相關鑄造遺跡分析,此處是國內罕見的新莽時期官營鑄錢作坊,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今年6月份,在西城區一處正在建設的建築基坑底部和周壁上,考古人員發現灰坑、水井、灰溝和文化層等遺跡,其中一座掛於坑壁上的殘存灰坑中,竟發現豐富的“大泉五十”錢范(注:錢范就是古代鑄造金屬貨幣的模子)。錢范為疊鑄式近長方形范片,夾細砂泥質紅陶質,此處文化層厚1~1.5米。
經過考古人員一個多月的初步整理,已采集到74塊“大泉五十”紅陶質錢范殘塊(如圖),其中有字面范22塊、無字背范44塊,底座12塊,大部分澆鑄使用過,少量未澆鑄過。此外,還發現38塊熔爐塊等鑄錢遺物及相關建築遺跡。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共考古與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馬俊才研究員仔細研究這些新發現後說,“從發現的錢范數量、規整程度、周圍相關鑄造遺跡分析,此處是國內罕見的新莽時期官營鑄錢作坊,具有重大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