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雲南,讓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它多民族風情,而保山市正是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的縮影。漢、彝、白、苗、傣、回、佤、滿、僳僳、景頗、阿昌、布朗、德昂等13種世居民族在這裡生生不息。多元的民族文化在這裡相互滲透、共生共榮、共同發展為後人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位於橫斷山南部的保山境內,一系列北南縱列的巨大山系夾持著瀾滄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上游的龍川江,三江洶湧奔流。這裡有氣勢磅礴、動人心魄的世界第二大峽谷,有托雲截日、氣象萬千,被稱為生物基因庫、動物樂園、花的海洋的高黎貢山,有蒸騰迷蒙、蔚為奇觀的100多處熱泉,有哀牢古國九隆王族發祥所在的神山聖嶺。
這裡是中、印兩大世界古代文明的交匯樞紐。東來的南方絲綢之路,到此後橫穿三江走廊再走向緬、印、歐洲,使保山自古成為“殊方異域”人口、文化、商品交流的“集散地”、“西南一大都會”。
許多史書記載保山“土地豐腴,宜五谷蠶桑”。保山是水源相對豐富的地區,人均耕地面積占有水量大大高於全省、全國。自古以來以農耕文明著稱於世,至今保山等壩子耕地多數都是穩產高產的噸良田,市區已出現大批優質高產的糧食、蠶桑、煙草、蔗糖、茶葉、咖啡、核桃基地。保山地處三江多金屬成礦帶,史書記載和現今勘查證實,區境礦產資源頗為豐富,品種較全,銅鐵鉛鋅錫、金屬硅等等的開發、生產都具有相當規模。
“保山氣候甲天下”名不虛傳。來自昆明的旅客的共同體驗是:無論什麼季節,只要一下飛機就感到氣候比 “春城”更舒爽。原因是保山地處來自西南海洋孟加拉灣暖濕氣流通道,而北有青藏高原為屏障,南下的冷空氣不易侵襲境區,加之日照充足,降雨適量,空氣濕潤,形成四季如春的宜人氣候,氣候學“舒適度”指標遠高於其他地方。
在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流傳著數以千計的口傳文學;回蕩著數以萬計的民歌、小調和器樂曲;飛旋著千姿百態的民族舞蹈;存活著多種古韻流風的戲劇和曲藝形式;展示著鮮活的民間美術和傳統工藝;承襲著風情萬種的社會習俗;屹立著巍峨清靜的寺觀廟宇;聚落著精美宜人的傳統民居……。當你一腳踏進這塊神奇的土地,再翻越山川河流,走進民族民間,你就會被這裡純樸的民風和多姿多彩、紛繁萬狀的民族文化現象所吸引、所陶醉。
在民族民間口傳文學領域裡,可以聽到《月罕卓與冒弄央》、《九隆的傳說》、《獨眼將軍鄧子龍》、《雞冠山的傳說》、《護珠寺的傳說》、《泺勺佛寺的傳說》、《遮帕瑪與遮米瑪的傳說》、《梁金山的傳說》等一大批生動、美麗的故事和傳說;聽到“早燒日頭晚燒雨”等成百上千條民間諺語;聽到“公雞擺頭一搖冠(姚關)”等數千條民間歇後語;還可以聽到傣族的《金孔雀》、漢族的《陽溫暾小引》、僳僳族的《過年調》、《蓋房調》等一大批敘事長詩。
在民族民間音樂的領域裡,可以聽到漢、彝、白、布朗等各民族那高吭明亮、變幻無窮,能夠穿山越谷、信口演唱的《趕馬調》、《蜜蜂愛采花芯芯》等諧趣、優美的山歌;聽到流布廣泛、代代相傳的《十二花名》、《送郎調》等情深意濃的民間小調;聽到悠揚動聽的蘆笙、葫蘆絲、太平箫、小三弦、決列演奏以及彝族香堂人以“酒醉筒”、“牛頭琴”、“拔地鼓”為主奏樂器的土巴拉澄器樂演奏《?H豆》;聽到漢族民間悠揚動聽、高雅肅穆的“洞經”音樂。
在民族民間舞蹈領域裡,可以看到漢族民間的節慶習俗,耍龍、舞獅、高跷、板凳龍;看到彝族民間集舞蹈、武術、雜耍於一身,曾被省內外專家譽為可與“北鼓”——威風鑼鼓相媲美的“南钹”——“擦大钹”;看到傣族民間熱烈歡快如詩如歌的“嘎光”鼓舞;看到僳僳人在“嘎頭”的引領下牽手躬身、屈膝顫動並伴與“嘎調”吟唱的“跳嘎”舞蹈;看到苗族青年那蘆笙起落、花衣飛旋的“蒼蠅搓腳”、“閹雞擺尾”的蘆笙舞蹈;看到布朗族、彝族那熱烈歡快、跺地有聲的激情“打歌”,以及德昂族優美的“水鼓舞”、“八步舞”和阿昌族簡樸莊重的“蹬窩羅”舞蹈。
在戲劇和曲藝的舞台上,可以欣賞到漢族民間古老的花燈、仙燈、漁燈、茶燈、大舜耕田;欣賞到高腔類的“佤族清戲”《安安送米》等劇目;欣賞到傣戲《羅元告狀》、滇劇坐唱《秦香蓮》等劇目;還可以欣賞到另類的戲劇——“香童戲”(又稱端公戲)《黑風五爺》等劇目。另外,“騰沖揚琴”、“永昌花鼓”等優秀的曲藝表演也會讓你耳目一新、回味無窮。
在節慶習俗的活動中,更可以大開眼界,看到農歷二月初八,僳僳族“刀桿節”裡,勇士們一個接著一個登上高入雲霄,上面綁著72把鋒利長刀刀桿的絕技以及赤腳踏火,在彤紅的火堆裡翻滾跳躍、玩耍燒紅鐵鏈那“下火海”的神奇;你還可以隨群眾一起融入彝族“火把節”、傣族“潑水節”、阿昌族“窩羅節”、苗族“花山節”的激情歌舞與歡樂的海洋之中,盡情地享受那民族風情和民間藝術給您帶來的歡暢
假如您喜歡考察古建築和民族建築,那你就少不了要去看看隆陽的玉皇閣、臥佛寺;騰沖的雲峰寺、來鳳寺,绮羅文昌宮,昌寧的龍潭寺,施甸的清平洞等一大批寺觀廟宇;去看看雙虹橋、霁虹橋、野豬箐橋、惠通橋等古老的橋梁;去看看布朗山寨的“一步樓”;尤其應該去看看騰沖和順僑鄉建造精美的傳統民居以及充滿人文氣息的“八大宗祠”和“洗衣亭”。
假如對民間美術和民間工藝感興趣的話,那就該去看看隆陽區張元文的甲馬紙版畫、楊自新的佛像及人物雕塑、王國民的金屬冶鑄、殷明珍的織錦刺繡、華雲龍的紙扎藝術、姬仁禮的制陶工藝、王志鴻的古建彩繪,以及板橋沙登的甑子和瓦房上寨的手工抄紙;看看龍陵象達營坡村的油紙傘和面塑工藝;看看施甸彝族、布朗族的花草鞋工藝和楊自道的木雕作品,以及昌寧縣白光中的石雕和田園鎮楊文勝的巧手剪窗花。再去看看騰沖固東鎮的荥陽紙傘和皮影靠子制作,還有荷花、瑞滇等地傣族、僳僳族鮮活的農民畫和小西鄉精美的篾編斗籬。
如果走進翡翠工藝之鄉——騰沖,就仿佛走進了“珠寶世家海內聞,名商大賈集若雲”的翡翠商城,同時也就走進了翡翠加工的大作坊,騰沖,無論是縣城,還是洞山、荷花、小西等鄉鎮,都有大批加工玉石的手工作坊,這些作坊一年四季不停地生產著各式各樣不同檔次的翡翠工藝品,並源源不斷地提供到縣城200多家專營玉雕產品的店鋪進行銷售。
據了解,2001年保山市24位民間藝人中有9人被命名為“雲南省民族民間音樂藝人”,1人被命名為“雲南省民族民間舞蹈師”,4人被命名為“雲南省民族民間舞蹈藝人”,3人被命名為“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7人被命名為“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藝人”。
2004年,雲南省被確定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首批綜合試點省份。保山市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普查工作全面啟動。保山市(含市、縣、鄉)共投入資金 59.7萬元,人力80余人,克服種種困難積極開展工作。到2005年9月全市形成縣級保護名錄263項,市級保護名錄共248項(含原已命名的48 項)。
此外,保山市“騰沖皮影靠子制作工藝”等6個項目已被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中“昌寧縣苗族服飾制作工藝”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