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貴州夜郎鎮發現古代建築遺址

貴州夜郎鎮發現古代建築遺址

日期:2016/12/14 12:18:01      編輯:古建築保護

航拍展示出山頂建築遺址全貌

殘存屋基與炮台

牆體遺址依然很堅固

    而且四處是懸崖絕壁,經常無路可走。稍有不慎,就有生命危險。除了熟悉情況的當地村民,外人很少上山。

    今年夏初,趙先生向一位剛到夜郎鎮工作的干部反映:他曾在山上看到有幾段石牆,感覺這些石牆“不一般”。“我們拿柴刀,順著石牆將周邊雜草灌木砍開,發現石牆還很長。”趙先生說。

    石牆的發現,激起了夜郎鎮黨委書記趙久強的興趣。之後,夜郎鎮政府聘請農民工清理石牆的周圍。“有很多設施被埋在地下。”趙久強說,經過半個多月的努力,他們在铧尖山上,清理出了一個形似“城堡”的舊址。

    山頂的大炮距今上百年

    在呈龍椅狀的铧尖山主峰,兩側“扶手”狀的山脊上各建有一段呈封閉狀的城牆,總長度超過1公裡,占地面積約400畝。

    夜郎鎮的文史愛好者認為,城牆的規模應該更大。借助航拍設備,大家發現在已知的1公裡城牆外,還有許多斷垣殘壁隱藏在樹木叢中。

    “我們估計現在所見到的城堡,或許只有總規模的五分之一。”當地村民說,因很多地方太險要,無法直接現場考證,只能通過航拍畫面來推測。

    沿著山路,從山腰進入封閉城牆區域的入口,便可發現殘存的城門。進入城門後,有半個足球場大小的平地。據猜測,這塊平地應為練兵點將之地。

    從“練兵場”登頂的兩側道路,十分險峻,且全用重達數噸的條石徹成。左側道路不少地方在巨大的巖石上,由人工鑿出一條狹窄通道;右側道路,幾乎全為青石天梯。

    左、右兩側山脊上,除建有上下山道路外,內外均用青石,砌有兩人高的石牆。每塊石頭的重量,估計超過1噸,且打磨得十分工整。石牆縫隙,非常嚴密。掩映在灌木叢中的多段城牆,保存完好。



    “手腳並用”地走完這段數百米的上山城牆後,便可到達山頂。“這上面只有一門近3米長的大炮,被周邊一人高的雜草包圍。”當地村民說。據稱,該大炮為清代鹹豐年間所築,長近3米,150多年來從未生過銹。

    山頂十分平整,面積約千余平方米,除左右山脊道路外,其余四周均為絕壁,無路可通。今年夏天,經過清理後,山頂出現了一個殘存的房屋基礎——山頂正中央除了一字排開的5間房外,兩側還各有廂房。

    史料文獻記載曾是防御工事

    夜郎古鎮是全國至今唯一仍以“夜郎”命名的行政區域,且歷史上曾為唐、宋夜郎縣城遺址。在夜郎,有眾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宋代墓葬等。

    當地村民認為,如果此處城堡與夜郎歷史文化有關,那麼將具有極高的旅游開發價值,附近村民也能吃上“旅游飯”。

    不過,桐梓縣文物管理所劉建所長說,根據《桐梓縣志》記載,距今150多年的清代鹹豐年間,當地團首王正儒曾在铧尖山構築軍事防御工事,這是當地唯一有關铧尖山建築的文字記載。他認為,從現有規模和結構來看,铧尖山的“城堡”應為一處軍事設施。

    多年致力於桐梓縣地方歷史文化研究的黃光榮,曾多次考察铧尖山遺址。他認為,铧尖山處於川、黔兩省交界,在清代中晚期匪患嚴重的背景下,為避匪患,相當於今天地方武裝部長的王正儒,據險要之地,組織財力、號召人力修建這樣的軍事設施,符合當時的歷史要求。

    “但後來,王正儒居功自傲,又為清政府殺害。其部下據铧尖山之險,繼續對抗清廷數年之久,山上曾發生慘烈戰事,死傷千計。”黃光榮說,清同治四年(1865年),官兵最終攻克铧尖山,並毀壞部分設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