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新市古鎮的味道

新市古鎮的味道

日期:2016/12/14 19:23:57      編輯:古建築保護

和大城市來古鎮尋找小巷丁香的文人墨客不同,我原本就生活在古鎮之中,從骨子裡就習慣了小橋流水,粉牆黛瓦。那窄巷裡的枯井、探出牆外的榴花,和一嘟噜一嘟噜掛滿牆體的爬山虎,都是我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所以,古鎮,尤其是江南古鎮,無論是六月的梅干菜,還是初秋的臭豆腐,抑或是油膩紅亮的狀元蹄、腌臘香脆的蘿卜干,在我們看來,真的就是從小到大就一直浸潤的味道。

    如果提前做功課,新市古鎮是不會被列入我長假的旅游目標的。當德清旅游集散中心的工作人員向我們推薦新市鎮時,我首先冒出的念頭就是"忽悠",雖然女孩子滿臉的真誠,但我知道"祖國山河無限美,全靠導游一張嘴"。我好歹也算是旅游達人,在我的知識儲備裡檢索不到"新市古鎮"這個詞匯,只能說明這個鎮在旅游市場的知名度不算高。江南古鎮我大多游覽過,比如周莊、甪直、同裡,浙江的西塘、南浔、烏鎮等。記得幾年前央視推出中國古鎮評選,似乎也沒有新市。但工作人員送給我一張精致的德清旅游地圖,並且打電話與新市鎮有關方面溝通後,如同派發紅包般的告訴我們:今天新市古鎮免除門票。

    呵呵,那還等什麼?

    一路向東,省道筆直寬敞,車輛稀少:想到車友們此時都在高速公路免費"停車",我們心情自然舒暢,一路歡聲笑語。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的德清縣新市鎮,早在秦漢時就有記載,北宋時期正式立名新市鎮,原來"新市鎮"根本就不新了,1027年的歷史,如果新,只能算是歷久彌"新"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我又長見識了。


    "小橋,流水,人家"江南古鎮總是明媚秀麗而又逸興遄飛。家家枕河而居,戶戶面河生活。水留住了古鎮的歷史,也激活了古鎮的"現代功能"和"生態居住"。新市古鎮毗鄰杭州、湖州、嘉興,坐擁京杭大運河,鐵路、高速、國際機場溝通了新市古鎮與現代工業社會的聯系。古鎮有2所高級中學、3所初級中學、3所小學、3所幼兒園和1所外來民工子弟學校:"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大量的信息告訴我們,新市鎮是長三角的富庶文明之地。繞鎮達10余公裡的京杭大運河,溝通了眾多的河汊湖浜,跨水而過的橋梁從來都是古鎮的點睛之筆:一座橋就是一段歷史,一塊石板必然有一個故事,一段欄桿也可能倚靠過一位佳人。新市古鎮以水陸環繞舟楫通利聞名,近5公裡市河將全鎮分割成十八個小島,而千姿百態的古橋又將古鎮連成一片,在清代曾有橋梁72座,然而自晚清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相當數量橋梁被拆除,市河填塞,於今保存有古橋11座。新市文史館裡陳列了一個碩大的模型,來自上海的專業團隊,用聲光電子技術為朝拜者呈現新市鎮的前世今生。而那些造型別致,屹立千年的小橋,無疑是水鄉古鎮的閃光點。

    太平橋,為單孔石橋,橫跨小西河。始建於宋朝,明清時期得到重建。兩側欄桿至今仍保留石獅數個,橋石基座刻有楹聯。當地流傳這樣的風俗:新婚男女從橋上經過,可期太平吉祥。

    狀元橋,位於鎮北樂安港西。因宋朝新市人吳潛考中狀元,後官至左丞相。故得此橋名,蘊含金榜題名之意。

    "生在湖州新市上,死在循州貢院中; 一場雜劇也好笑,來時無物去時空(吳潛《謝世頌》)",南宋狀元吳潛(1196~1262),曾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後來升為左丞相,先後被封為崇國公、慶國公、許國公。《辭海》稱吳潛對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深感憂慮,主張加強備戰抗御元兵。吳潛一生忠正睿智,政績卓然。但生逢亂世,奸人當道,景定三年(1262),奸臣賈似道暗使武人劉宗申毒害吳潛於循州;"循人聞之,咨嗟悲恸",吳潛最終沒能逃脫忠臣良將命途多舛的宿命。

    新市鎮文脈昌盛,古跡眾多。西河口集中地匯集了歷史的積澱,大運河(新市河埠群及南聖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有眾多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如劉王廟戲台題記、覺海寺、永寧寺經幢、梅林遺址等57處。1957年,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茅盾的名著《林家鋪子》時,曾選取西河口作外景地——舟楫往來,當是昔日的繁華。因為京杭大運河的物流興盛,在新市鎮形成店坊、民居臨街而建、傍水而居,駁岸商鋪林立,前店後坊、廳大院小,風火牆、騎樓、廊棚緊密連接的市鎮格局。建築華麗,形制考究,融磚雕、木雕、石雕藝術於一體。街與街之間有弄堂相連,曲徑通幽,民居建築年代多為清代,部分為民國時期建築,現存傳統街巷20余條,近百幢廳堂,代表性古建築有曹宅、尤宅、童廳、徐宅、張宅等。參觀這些風華百年的宅第,不由感歎當今土豪們的所謂豪宅,當真只是浮雲。

    古鎮不僅勾起我們思古之幽情,滿街巷的小吃還不斷刺激著我們的味蕾。新市土地肥沃,良田萬頃,物產豐富:"魚米之鄉,采桑忙,兩岸青青萬枝桑"(電影《蠶花姑娘》插曲),老電影中的甜美歌聲,唱的就是西河口售蠶繭的熱鬧景象。跨過數座橋梁,穿過幾條街巷,正是午飯時分,當我們還在太平橋上流連水巷風光時,一陣陣香氣自東向西彌漫過來,橋堍上的阿婆說,那是"阿新"家的茶糕,是新市鎮的招牌呢。果然橋東五米處,一個小門臉兒的夫妻店,門口的招牌倒是底氣十足:"新市真傳茶糕專賣店"、"千年古鎮,傳統小吃",還有杭州電視台、浙江電視台的視頻截圖海報:"人氣糕王程阿新現蒸現賣"。

    進得店鋪已嫌擁擠,兩張小號八仙桌上堆滿茶糕,門口的爐灶還有幾屜蒸籠正呼呼地冒著熱氣。我們叫老板娘端幾塊茶糕,老板娘直搖手:今天賣完了,只好明天再來。看著桌子上和蒸籠裡的茶糕,我們央求道"不需要很多,我們五個人每人嘗嘗鮮。"在裡間忙乎的老板解釋道:今天真的賣完了,這些都是人家娶新娘定做的,還不夠呢,正趕工。同伴立即打起了情感牌,問老板這個姓氏在當地多不多。老說"程"姓本就不多,在新市鎮就此一家。同伴立即掏出駕駛證雙手遞給老板,老板麻利地拍拍雙手的面粉,接過一看"呀,五百年前是一家",馬上吩咐老板娘"上十塊茶糕,這是本家人來了!"我們這個待遇,其他游客只有羨慕的份。果然,百年老店的手藝自有獨到之處,米糕皮糯而不膩、黏而不沾,豬肉餡兒鹹淡適中、入口即化。可以這樣描述:新市的茶糕工藝和口味與蘇州的湯圓相差無幾,只不過新市是干米粉夾餡兒蒸熟,蘇州是米面團包餡兒煮熟。口感和味道各有千秋,但都是生活精致化的派頭。

    關於浙江美食的文獻很多,我最認可的是2012年第一期《中國國家地理》的介紹,《浙江美食"臭、腐、霉"都是美味》,無論大戶人家如魯迅先生,還是市井小民孔乙己,對"臭、腐、霉"的癡迷與享受,都是過日子的真味道。新市茶鮮美可口,完全是田野裡的清新與芬芳,用時髦的話來說就是"綠色"。新市的石橋、街巷、古宅,都和程阿新的茶糕一樣,彌漫著誘人的味道,讓人品味,也讓人留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