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哈齊鐵路客運專線建設需要,沿線5處中東鐵路歷史建築被確定整體遷移保護,其中肇東站站捨10月23日正式開始遷移,這是中國東北地區首次以整體遷移的方式開展的文物保護工作。
“這個建築物已經一百多年了,用的材料不是水泥而是白灰砂漿,所以強度低,平移起來技術難度大,大概一個小時移動一米。”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唐岱新介紹說,前期已經把肇東站站捨的內外牆壁用型鋼加固,把房子圍起來變成鋼體,重量分散在鋪設鋼板的6道橫牆上,通過鋼板之間的滾軸同步移動。
專家介紹說,目前,整體遷移保護的建築類文物在全國范圍內也僅有十余例。
涉及到中東鐵路沿線歷史建築保護事宜,2009年哈齊鐵路客運專線建設將文物保護工作列入項目規劃之中。經鐵路建設單位、鐵道部、國家文物局、黑龍江省文化廳及地方政府研究確定,將肇東車站老站捨、姜家車站鐵東區俄式房、姜家車站倉庫舊址、安達市鐵路俄式小二樓、行包托運處共5處歷史建築整體遷移保護、利用。
據黑龍江省文化廳文物保護專家組副組長孫長慶介紹,這5處歷史建築此前一直作為候車室等在使用中,較好地保留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東鐵路沿線建築風格,其建築材料及工藝與現在不同,在黑龍江省已不多見。
中東鐵路1897年8月開始動工興建,1903年2月全線竣工通車。這條鐵路的干線西起滿洲裡,經哈爾濱,東至綏芬河,支線則從哈爾濱起向南,經長春、沈陽直達旅順口,全長近2500公裡。在進行鐵路建設的同時,也建造了站捨、橋梁等大量公共建築和民用建築,分布在沿線的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各省份,其中大部分在黑龍江省境內。
中東鐵路沿線眾多歷史建築多由俄國人設計,利用中國人工、材料建設的,被作為二十世紀重要的線性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它們見證著沙俄殖民、中蘇共管、日本侵華、人民鐵路等百年歷史風雲,成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黑龍江省迄今共發現和復查中東鐵路沿線歷史建築800余處。
據介紹,黑龍江省明年將全部完成5處歷史建築的平移工作,並作為城市規劃的一部分加以保護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