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稻河工地又發現一口漢井四口宋井

稻河工地又發現一口漢井四口宋井

日期:2016/12/14 12:21:24      編輯:古建築保護
    這幾日,工地又陸續發現一口漢代古井和四口宋代古井,且6口古井相距很近,有的甚至只隔一兩米。文史專家推斷,如此多的同時代古井出土,可見這裡自古有人群居。

    漢井中挖出不腐草和龜殼

    經泰州市博物館的考古工作人員首次發掘,位於稻河西岸的涵西-五巷歷史街區共出土了4節井圈,從古井的造井技術和陶質井圈上的繩紋等,我市文史專家黃炳煜初步推斷,該井為距今2000余年的漢代水井。

    為更確切知曉古井年份,這幾日,考古人員繼續向下深挖。昨天,在繼續下挖1米多深後,又有4節井圈完整出土。在這8節井圈之下,隨著黑色淤泥同時出土的,還有大量的碎陶片。考古人員發現,這些陶片上也有繩紋。“從這些殘存陶片的形狀、紋飾等來看,這口古井是漢代水井無疑。”黃炳煜說。

    隨著挖掘的不斷深入,井中還發現了大量不曾腐爛的碎草。為何井裡有碎草,而且沒有腐爛?黃炳煜說,深埋地下的草不腐爛很正常,但井底鋪碎草倒是很奇怪,“這個值得以後細細研究。”

    接近傍晚時分,考古人員又在井中有重大發現。“一個完整的龜殼!”洗去淤泥,大家看到,這枚烏龜殼通體發黃,殼上紋路清晰。“這可是一個非常珍貴完整的動物標本。”黃炳煜說,這只烏龜在井底被掩埋了2000年以上,如今重見天日,真是難得!

    對於井底的這只烏龜,黃炳煜猜測有兩種可能性,其一是烏龜自己不小心墜井;其二是造井時,人們為圖吉利,將象征長壽的烏龜作為吉祥物放在井底。“不過烏龜殼的出土對於斷定古井的具體年份沒有直接關系,倒是值得動物學家作為標本去好好研究。”

    工地又出土5口古井

    除了最先發現的這口漢代古井,這幾日,隨著工地施工,又陸續有不少驚喜發現。“前幾天,我們在漢井北面挖土時,又發現了好幾個井圈,趕緊告知考古人員。”工地一位施工人員說。

    在進行細致發掘後,考古人員共在漢井北側10余米處,發現了5口古井。這5口井的間距都很小,其中最近的兩口井相距僅一兩米。根據造井技術和出土的井圈特征,考古人員推斷,5口井中,有1口是漢代古井,其余4口為五代至宋代古井。

    可惜的是,之後發現的這口漢井損壞較嚴重,恐難有太大價值。而其余出土的4口宋井保存相對完好,尤其是其中一口宋井,凸現出明顯的宋代水井特征。

    昨天下午,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口宋井,已經完全出土。井底鋪有一層厚實的木頭,井圈由於年代久遠,已出現一些變形,呈現不規則圓形。經過丈量,古井直徑最大處約92厘米,最小處約80厘米,井磚高13厘米,厚4厘米。黃炳煜介紹說,井不深,從開挖處至井底僅約2米。而推斷該井為五代至宋代時期古井,是由於獨特的造井工藝,“當時,並沒有直接在井底的木頭上砌井圈,而是先在木頭上平砌四層磚,然後在上面豎砌井圈,這與之前的漢代古井造井技術不同。”

    同時,古井的井圈使用的是青灰色弧形磚,磚上還有公母榫。“這就是明顯的宋代水井特征。”黃炳煜說。

    對於井底鋪設的這些木頭,仔細觀察後,黃炳煜認為,應該是楠木,“楠木具有很好的耐腐性,能穿越千年與我們‘見面’,當時在井底鋪楠木,應該是防止泥土翻漿,污染井水。”

    可見自古有人群居

    一片不大的地塊中陸續發現6口古井,從漢代到宋代,黃炳煜認為,這至少能說明從漢代至今,這裡一直有人群居。“具體研究結果,還得等將所有井磚清理干淨,還原古井原貌才行。”

    據了解,考古人員還將對該地塊繼續深入發掘,以對古井做出更詳盡的研究結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