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看蘇州老房子怎樣“返老還童”

看蘇州老房子怎樣“返老還童”

日期:2016/12/14 19:30:25      編輯:古建築保護
 離蘇州繁華的十全街不遠,官太尉河畔盛家帶31號,一座占地1874平方米的大院子顯得格外顯眼。正廳前保存較好的兩層磚雕門樓上,“慎修思永”的門額提醒著我們注意房主人“恭謹內斂”的性格;其後“道光庚戌”的字樣,又在不經意間訴說著古宅的年歲。走到高處,往院子裡遠眺,棕紅的木色和重重的雕花散發著厚重的歷史氣息,長長的備弄和高窄的天井又顯出幾分深宅的幽寂與靜谧。

  一輛嶄新的奔馳560轎車靜靜地停在院子的大門口,給古老的深宅帶來幾分現代的氣息。這便是蘇州利用社會力量來搶救古建築的典型代表――葑湄草堂。經過長達五年的精心修復,原來顯得破敗不堪的老房子又顯出了新的生機。依然是黑漆大門,依然是灰瓦白牆,古樸和歷史仍在,只是多了些經歷歲月和抗擊風雨的能力。有人打趣說:這房子也返老還童了!

  可不要小看這房子,是它,吹響了國內古宅第一次公開上市拍賣的號角;也是它,第一次讓參與古建築搶救的民間力量――蘇州新滄浪房產公司獲得了來自政府的18萬元獎金。這讓更多想參與到古宅保護的民間資金有了信心和希望。

  和葑湄草堂一樣,散落於蘇州各處的200多所老房子,也在期待著同樣的幸運,期待著更多的民間資金來讓它們獲得重生,使它們能夠一直“老”下去。嘗試:讓民間資本介入古建築保護在新滄浪公司投入資金搶救葑湄草堂以前,這個頗具規模的古建築裡面住著30多戶人家,還有一家紙盒加工廠。在當地人的描述中,我們依稀能夠看到1999年之前老宅的雜亂:左右廂房都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簡陋屋棚“見縫插針”地隨處搭建,院角晾著馬桶,高敞的廳堂成了公用廚房……

  相對於留園、拙政園那樣著名的文物建築來說,這樣的古建築也許算不得什麼,可蘇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原主任王仁宇卻認為,要是沒有這些散落在大街小巷的古建築,蘇州就不會保留現在這種江南遺韻。1982年,蘇州搞了一個文物和古建築普查,發現除了國家、省級和市級文物建築以外,蘇州還有260處“有相當價值”的古建築。正是這些已經破爛的古建築,構成了“古城的遺傳基因”。於是,蘇州市有關部門給這些老房子統統釘上了“控制保護建築”的牌子。在後來的舊城改造過程中,這些古建築得以享受了“准文物”待遇。

  事實上,早在葑湄草堂之前,蘇州新滄浪公司就已經介入了古建築的搶修保護工作,並從中嘗到了一些甜頭。

  1995年,蘇州市政府將古城區劃分為54個街坊進行開發。首批試點的3個街坊都各有幾處文物和控保建築。拿到37號街坊開發權的滄浪房地產開發集團在面對袁學瀾故居這個屬於控保的古建築時,著實費了一番周折。

  袁學瀾是清代詩人,太平天國戰亂後遷入蘇州城中,購得盧氏舊宅加以整修,因為從庭院裡面能看到不遠處的雙塔,便題為“雙塔影園”。但是,這個“堂屋宏深,屋比百椽”的宅院如今早已失去原來的景象,住著68戶人家,跟其他的大雜院一樣破敗不堪。

  講究效益的開發公司通常都不喜歡“動”控保建築。一方面對房子的維修要求高,另一方面安置裡面擠得密密麻麻的居民又很麻煩。但新滄浪公司卻用一個保護性很強的方案爭取到了文管委的支持。在將住戶協議搬遷以後,公司投入上千萬元加以修繕、改造,並仿照拙政園的風格,挖池疊石、建亭築軒。如今,這個邊上有河、門前有樹,周圍是一片獨院別墅的古宅已經成為市內價值最高的一個古建築項目。

  在整修、保護“雙塔影園”的同時,新滄浪公司在這個重新引人注目的古建築旁邊配套開發了一片高檔別墅。結果,這一片的地產價值立即提升,新滄浪由此成為首批試點中唯一盈利的公司。

  隨後,民間資金介入古建築保護以及修繕後的古建築“上市”開始在蘇州悄悄演練。蘇繡創始人沈壽的故居“繡園”、唐寅故居“桃塢別院”、園內有精美百花木雕的“德園”和費氏老宅等另外一些控保建築,也被房地產公司或產權方加以整修後高價出售或出租。據了解,目前幾棟古宅的購買者中,有台灣商人,有香港商人,也有蘇州本地商人。這些老房子的新主人基本上都是在保護古建築原有風貌的基礎上自己居住。

  我們在采訪中了解到,在處理保護古建築和財政支出壓力這個兩難的問題上,蘇州市政府盡可能地為古建築的社會化利用創造便利。在不與國家的《文物保護法》沖突的前提下,鼓勵社會投資對控保建築進行修繕,修舊如舊,並允許投資人在修繕之後無償使用該建築。這使得很多老房子像葑湄草堂一樣,有了擺脫破舊面貌的盼頭。政策:目的是保護老房子,不管它姓張還是姓李

  就在我們前去采訪前不久,2005年5月,新滄浪公司因為參與保護葑湄草堂這個項目而獲得了蘇州市政府18萬元的獎勵。這是《蘇州市區古建築搶修貸款貼息和獎勵辦法》實施以來,第一個獲得獎勵的實例。相對於他們投入的精力和資金來說,這筆獎勵更多地是代表了一種象征意義。它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蘇州市政府在保護古建築方面的政策性舉措,讓很多有意於此的民間機構和資金吃了定心丸。

  在這裡,我們來回顧一下蘇州市在古宅保護方面的政策推進的腳步。

  2002年10月,公布《蘇州保護古建築條例》,為尚未列入文物范圍的控保建築允許買賣開了先河,引來多方關注;

  2003年10月25日,蘇州公布了《蘇州古建築保護條例》,條例中明確“鼓勵國內外組織和個人購買或者租用古建築”。

  2003年年底,出台了《蘇州市古建築搶修保護實施細則》,作為《蘇州保護古建築條例》的重要配套措施,涉及了社會力量參與保護的優惠政策;

  2004年8月,《蘇州市區古建築搶修貸款貼息和獎勵辦法》實施;

  2005年2月,《蘇州市市區依靠社會力量搶修保護直管公房古民居實施意見》發布。意見明確:允許和鼓勵國內外組織和個人購買或租用直管公房古民居,實行產權多元化、搶修保護社會化、運作市場化。這份《意見》,正是葑湄草堂後來被允許上市拍賣的政策依據。

  通過這一系列的政策規定,我們可以發現,對於如何保護古建築,蘇州人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以國家保護為主,卻不能單純依靠政府投入,需要社會力量的大力參與;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對此,蘇州市文管委辦公室副主任陳軍在接受我們采訪時作了很形象的解釋:目的是保護老房子,至於它姓張還是姓李,這不重要。

  “讓社會力量參與搶修也好,鼓勵個人購買、租用也好,這些古建築誰也不能隨意改動。我們的目的是為古建築找一個修繕保護的責任主體,一切都要從保護本身出發。”蘇州市文管委負責人介紹說,《保護條例》對隨意改變古建布局、結構和裝修的行為都有明確的處罰規定。按照蘇州市有關規定,古民居出售或租賃後,需在規定時間內變更保護管理責任人,由市文物主管部門與受讓人簽訂古建築保護管理責任書。受讓人負責搶修保護,但搶修修復方案須經市文物主管等部門批准後方可實施。為了保證古建築在這一過程中不被破壞,文管部門對賣出的古建築的每一個構件都進行登記造冊,以便每年進行檢查。山塘:歷史與現代在這裡對話

  就在我們采訪的這幾天,看到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王榮在中央電視台的節目裡和歐洲的市長們談論古建築的保護問題。在聽了王榮的介紹後,德國一個城市的市長說,他們也是鼓勵民間資本來保護、使用古建築。對於一些需要大量維修的古建築,政府甚至可以支付一半的費用,但有一點,古建築內的結構不能改動。巧了,歐洲發達國家和蘇州的做法“不謀而合”。

  在蘇州十全街61號,我們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叫做彭狀元府的老宅。仔細一看,在古樸之中卻有幾分新意。一打聽,原來也是一個民間資金參與搶修古建築的結果。正巧,那天我們碰到了投資搶修這個狀元府的何先生。據說,他剛准備開發這個地方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古建築的保護問題,而是准備全部推倒建商品房。後來,文管部門找到了他,才確定了現在這個平移重建的方案。

  一條街的歷史,就是一座城的歷史。山塘街不大,來頭卻不小,作為古蘇州最有名的代表之一,今天的七裡山塘依然是這樣一幅景象:順著中間一條潺潺的小河,兩側各有一排建築沿河而起。若是在1200年前,這兩排建築或許沒什麼差別;但當我們徜徉於改造後的山塘街,卻發現河的一面建築仍然古味十足,而另一面則在老建築的體內注入了極其現代的血液,成為一條酒吧街。讓現代生活在古色古香的環境裡與歷史對話,蘇州人給舊城改造注入了新的內涵。依舊是古影,但一邊是民韻,一邊是新樂。亦古亦今,如夢如幻。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興趣。

  為了打造這條老街,從2002年起原先的不少住戶被遷走。同時,由於絕大多數老房子年久失修、管線不齊,已經無法直接投入商用,因此采取了在完全遵循原貌的基礎上加以適當重建的方案,據稱,這種方式屬於一種探索,在去年的世界遺產大會上,也得到了許多專家的肯定。

  2005年的夏夜,我們沿著山塘街,用現代人的腳步,丈量著腳下的每一塊青石板。在小河這一面的街上,依然保留著濃厚的古味:沿街的門面有紫砂根雕、刺繡古玩、茶社戲樓、書院畫舫,站街的小販賣冰糖葫蘆、玉米糕團……而千百年前的蓮藕菱角、绫羅綢緞,還有胭脂香粉以及才子佳人的廟會,則從我們想像的天空裡紛至沓來、熙熙攘攘。

  為了將“上了年頭”的山塘街在今天重煥活力,蘇州專門成立了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發展有限公司。在山塘街改造試驗段還未啟動時,不少有頭腦的商家就開始瞄准了這一良好的投資渠道。“是謀求眼前最大的經濟利益,還是凸顯老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讓蘇州人著實思考了一陣子。而最終決定,山塘街要走文化招商的路線。”

  據稱,根據“文化招商”的思路,在篩選進駐商家時,標准十分明確:首先經營的內容要有藝術水准,其次還要有市場前景。“這兩條硬槓槓可以說將一大批品位不足、藝術不精的商家拒之門外。原本准備借山塘街賺一把卻被拒絕了的商家紛紛感慨,沒想到山塘不是租個門面這麼簡單,要求還挺高。”老蘇州笑著告訴記者:“酒吧跟兩條硬槓槓並不沖突。既然這樣,為什麼不能打開思路嘗試一把呢?”據說,歌星孫楠也“湊熱鬧”,在這裡開了一間名為“蘇州官邸”的酒吧。

  種種美景的背後是蘇州人勇於嘗試的魄力。

 
(摘自蘇州新聞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