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老屏山記憶 隱入水下的古鎮

老屏山記憶 隱入水下的古鎮

日期:2016/12/14 10:03:48      編輯:古建築保護

6月1日,錦屏鎮,幾名青年抬著大箱子前往碼頭。

  6月1日,修建於明代的“翙鳳門”城門前,馮大姐背著孫子正在給顧客煮面。200多年來,她家祖祖輩輩就在這裡做生意,開茶館,開旅館,開飯館,接待附近碼頭來來往往的客商。

6月1日,錦屏鎮金沙江邊,渡船載著一箱貨物駛向對岸。

5月31日,錦屏鎮,因工作留守的舞蹈愛好者們如往常一樣,在廣場翩翩起舞。


 


 

  宜賓屏山老縣城地處金沙江畔,四川盆地南緣,與雲南省昭通市石龍村隔江相望。這座置縣於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的老城,在今年汛期來臨前,將搬遷到距離宜賓市區37公裡的岷江邊。在金沙江下游的向家壩水電站蓄水後,屏山老縣城將被淹沒。

  縣城

  居民感受最後的記憶

  隨著搬遷的進行,大部分居民已在新縣城安了家,但因為懷念這裡的生活,一些人仍不時回到老屏山,與留守在當地善後搬遷工作的朋友一起聊天、散步、喝茶、跳舞。老縣城的生活對他們來說,已在記憶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翙鳳門老城牆腳下,趕場的村民圍坐在蜂窩煤爐旁的木桌邊,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喝得微醺的船工招呼著背背簍的老街坊,訴說即將離別的憂傷;忠孝街的石板路上,三五好友跷著二郎腿喝著蓋碗茶,再扯一圈字牌,打幾盤麻將,提著尖嘴茶壺的胖大嫂穿梭在缭繞的煙霧裡摻茶倒水;王家大院外的黃桷樹下,石凳中央被歲月磨砺出了淺淺的凹陷,當年坐在石凳上玩泥巴的小女孩如今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生命的年輪和大樹一起悄然滋長。

  樓東

  客家古鎮將隱於水下

  在老縣城下游20多公裡,一個因“湖廣填四川”移民而興盛的客家文化古鎮樓東,也將隱於水下。

  樓東自古就是宜賓通往雷波、馬邊、屏山的重要驿道,明末清初,大批客家人進入樓東,在此修建了大量客家風格和西洋風格的建築,數百年的沉澱,成就了樓東深厚的文化底蘊。

  老街上的劉家大院裡,從小在這裡長大的劉太會正在搬家,陽光從木頭撐起的雕花推窗裡斜灑下來,粒粒灰塵在光束間飛舞閃爍。

  家什已經搬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小東西也正在打包,劉太會突然想起自己兒時在這老屋的牆縫裡塞了一個喜愛的銅燈,後來維修老屋時被木板封在了牆裡。於是,他放下手中的活路,在黑暗的角落裡躬身尋找,“我要把銅燈一起帶走,他給了我兒時許多快樂的記憶,以後看到它,就能想起這裡,想起大院,想起樓東。”

  在他隔壁的一間老屋,劉太會的鄰居已搬走,帶不走的木桌竹椅還靜靜地擺放在原來的位置,牆上一個大大的“囍”字,訴說著這裡曾經的熱鬧喧嘩。而這曾經的繁華、喧鬧、興旺,都將隨著向家壩水位的上升沒入水中,隱入歷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