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河文史資料征集 挖掘出節孝坊、戒賭碑等
日期:2016/12/14 12:28:25   編輯:古建築保護 萊西地區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自大沽河文史資料征集開始以來,眾多文物古跡被挖掘出來。近日,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大沽河文史資料征集工作中,店埠鎮挖掘了一批碑刻、節孝坊。其中,東張格莊戒賭碑、於家小裡節孝坊、李丹伯先生紀念碑等遺跡因其具有獨特的意義,受到高度關注。
東張格莊戒賭碑為防止賭博,村民請願縣令立碑戒賭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東張格莊村於伍修等人,為鞏固前代長輩戒賭成效,上請於縣,以縣谕刻石碑,警示後人,此碑被村裡人稱為“戒賭碑”。根據碑文記載,賭博危害很大,既傷身體又傷精神,賭博的人有的淪為乞丐,有的成為盜賊強盜,導致親戚反目,事端多發。“生計蕭條、風俗偷薄,皆賭博之由也!”因此,縣令上任伊始,就禁止賭博。根據桃花鄉小裡社東張格莊於伍修上書,稱其父親於中筮與耿椿令曾一起商議禁賭,已經有所成效,現在於中筮等都去世,為防止人再次賭博,毀荒農業,所以立碑以垂久遠。碑文稱,自從公示之後,村民應該各自安分守法,不得在田園、住處等聚賭,一經查出,或被告發,從重究辦,絕不姑寬。
民國版的《萊陽縣志》中記載,道光時有縣令黃葆年“江蘇泰州進士,十九年十月署任,剛正嚴毅,剖獄明決,人莫能干以私,故吏長威而民懷德。”黃縣令光緒二十年調任其他縣,拔貢“王蘭芳”於光緒二十年七月代理縣令,上述碑文時間與縣志記載相符,可見碑文是縣令黃葆年所撰寫,此碑現在存於東張格莊村的村民家中。
於家小裡節孝坊矢志堅守,何氏節孝後人立牌坊
在店埠鎮於家小裡村西的東西街上,原來坐落一座節孝坊,萊西文史專家介紹說,這座節孝坊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距今已有220多年的時間。說起節孝坊的來歷,《於氏族譜》有記載,族譜中說道,“於大宏,字百川,清太學生,配何氏,院上村庠生諱世監公女,夫病寫囑,事翁撫孤,卒後矢志堅守,未幾孤殁,奉翁始終如一,以文爛公次子為嗣,孫斯峒於乾隆五十五年請旨建坊,曾孫文斌、中賦於嘉慶二十二年送主節孝祠。”
據當地人介紹,這座節孝坊建築精巧,雄偉壯觀,高5米,寬4.5米,用花崗巖石料砌成,底座東西平放兩塊長方形條石。長方形石東西兩面附以似半個花瓶樣式的耳石。上方頂端南北平放兩塊長方形板石。中間放一塊平面長方石,上刻“旌表太學生於大宏之妻何氏節孝之坊”16個大字。在長方形板石的北端刻有“乾隆五十五年三月”8個小字。最上端南北各有兩個石獅子,對面蹲坐,中間有龍頭碑形狀的門樓石塊,上有雙龍盤繞,兩龍中間有一塊光滑的石頭,刻有“聖旨”二字。
後來,節孝坊被拆除,改革開放後,該村於永成以原大部分構件重建節孝坊,新址位於於家小裡村東墳地東側小水溝岸邊,立於路北,後被風吹倒,未再重建,石塊散落在地上,“旌表太學生於大宏之妻何氏節孝之坊”16字條石被斷為3段,其散落在地上的條石構件上龍紋清晰可見。
據當地人介紹,除了節孝坊,在於家小裡村東的墳地內,還有一座民國時代所立的節孝碑,這座節孝碑碑頂部上有龍紋雕飾,村裡人俗稱之為“龍頭碑”,碑身正面龍紋雕飾正中有“褒揚”二字,碑身正面有“志堅金石”四個大字。
李丹伯先生紀念碑武術傳承重要人物,曾被錄為武生員
店埠鎮中由格莊村是萊西武術的發源地之一,萊西武術的重要傳承人物李丹伯先生在此培養的大批武術人才。而在店埠鎮中由格莊村也發現了李丹伯先生的紀念碑。據當地人介紹,李丹伯先生紀念碑原立於店埠鎮中由格莊村東入口路東側,上世紀90年代,因規劃所需,移至村委大院內存放。
記者注意到,碑身為白色花崗巖質地,圓首,方座,碑高1.75米,寬0.67米,厚0.15米。碑的正面正中豎刻“李丹伯先生紀念碑”,左側镌刻徒子36人、徒孫14人的姓名,右側刻有立碑親友姓名。碑的背面碑文記載了李丹伯先生的生平事跡。
據萊西文史專家介紹,李丹伯原名李中箱,字丹伯,號銘閣,是萊西武術的重要傳承人物,他自幼拜師學習少林拳等拳法,尤精於槍法。1888年,山東登州府開武科,李丹伯被錄為武生員。萊陽知縣曾送給他“望眾飛軍”匾一塊。李丹伯門下名人輩出,他的侄子李昆山1933年參加中央國術館(南京)舉行的國術國考,獲得長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