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全面啟動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工程
日期:2016/12/15 1:21:1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山東全面啟動大運河山東段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為國家大運河“申遺”打好基礎。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流程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自北京至杭州的京杭大運河,全長1747公裡,其中經過山東段長約570公裡,流經棗莊、濟寧、泰安、聊城、德州5個城市。
今年7月專家們確定,山東段將選出300余公裡作為大運河申遺河道,目前擁有大運河遺產包括河道、水城門、船閘、糧倉、古街、會館、驿站、名人故居等大量文化遺存。
據介紹,中國大運河被譽為“古代文化長廊”和“名勝博物館”。2006年,國務院將京杭大運河整體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2009年全面啟動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將於2014年提交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
山東省文物局副局長孫世勤介紹,自元朝至清代,大運河山東段帶來了幾百年的文明和發展,德州、聊城、臨清、濟寧、台兒莊等城市成為當時交通運輸和貿易的重鎮,至今依然閃耀著運河文化的光芒。
目前,山東省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和“申遺”工作已經全面啟動,《大運河遺產山東段保護規劃(2012-2030)》已於去年底編制完成。共有5段河道、61個遺產點入選“申遺”預備名單,並開始文物保護和環境整治工作。
去年6月,汶上縣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開始建設。南旺樞紐工程始建於1411年,是大運河高超工程技術的傑出代表。工程引汶水入大運河,成功解決了京杭運河濟寧段的水源問題,從而有效保證了大運河連續500余年暢通無阻。遺址公園將建設包括大運河南旺樞紐水工科技館、古建築維修和考古發掘等工程。
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大運河古城台兒莊,曾被乾隆皇帝賜為‘天下第一莊’,毀於 1938年春發生的台兒莊大戰。自2008年開始重建2平方公裡的台兒莊古城。如今,古城重建已完成 20萬平方米,累計投資達27億元。每年這裡接待的旅游者超過150萬人。
大運河上邊的聊城,在明清兩代因大運河為其帶來400年的繁榮。如今這座城市計劃投資38億元打造“江北水城·運河古都”,對運河沿線文物建築進行保護修繕,並建設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
用麻石砌成的橋身,周邊長滿雜草,麻石上生長著銅錢大小的苔藓,一眼看上去,很有些年紀了。昨日,在長沙縣跳馬鎮跳馬澗關刀村段,記者被這樣一座石橋迷住了。“這座石橋至少500歲了,並且500米內,共有3座這樣的石橋。”村民羅錫林有些驕傲。
石橋原為湘贛通道重要一環
羅錫林今年81歲,他說,記者看到的這座橋叫萬古橋,相傳為明朝初年江西一富孀捐資而建。當時,她還修了一條麻石路,為這一帶湘贛兩省群眾惟一的交通要道。萬古橋長4米,寬2米。以前,南邊橋頭附近還有一座土地廟。“繁華的時候,道路兩邊十裡一鋪,如關刀鋪、石燕鋪、南山鋪等。”羅錫林說,在大躍進時,路與鋪都拆了。現在,這條路只是附近群眾走的一條普通鄉村小道。
離萬古橋不遠處,另外建有兩座麻石古橋:千秋橋、百世橋。幾百年來,3座橋靜靜地躺在小溪之上,將溪兩邊的群眾緊緊聯在一起。
古橋三對聯見證世事滄桑
當地村民介紹,約在清朝時期,有一個當地大戶根據3座橋出了一副上聯:“一裡三橋,萬古千秋百世”,並表示,如果有人對出工整下聯,將把女兒許配給他。有人曾對了一副下聯:“一日三餐,早飯中飯晚飯”。當然,這個故事有些戲谑的味道。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軍閥混戰,跳馬一帶又剛好是湘贛交通要道,軍閥所過之處,燒殺擄掠,弄得民不聊生。當地群眾因此對出了下聯:“兩年五仗,四鄰十室九空”。對聯表達了對黑暗現實的深惡痛絕。
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跳馬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羊腸小道變成了寬闊的水泥公路,村民家家戶戶種起了花卉苗木,去年,關刀村人均收入近1.4萬元。不少村民住進了別墅,玩起了電腦,開上了小汽車。於是,當地村民又作了下聯:“小康社會,別墅電腦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