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為坎兒井疏通“血脈” 珍貴文化遺產再現生機
日期:2016/12/15 8:16:48   編輯:古建築保護在新疆吐魯番盆地,世代從事坎兒井維修的能工巧匠連日來不斷對這一古老地下水利工程實施清淤掏挖,疏通蜿蜒地底數千公裡的綠洲“血脈”,使“活的文化遺產”再現生機。
坎兒井是一種古老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與長城、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是目前仍在延續利用的“活的文化遺產”
家住吐魯番地區鄯善縣七克台鎮庫木坎村的阿不力米提·亞古甫,今年53歲。一大早,他就和兒子來到村邊的戈壁上,在一條名為“米墩”的坎兒井裡開始掏撈工作。
“米墩”坎兒井的井口不大,直徑1 米左右,豎井深度超過30 米。阿不力米提·亞古甫將鋼絲繩一端拴在拖拉機的牽引鉤上,另一端編成環形套在自己大腿根部。拖拉機手逐步放下鋼絲繩,阿不力米提·亞古甫就和兒子先後下降到30 多米的井下。
井下的暗渠寬不到80 厘米,高不過150厘米,水深沒過膝蓋,光線昏暗。阿不力米提·亞古甫和兒子頭戴礦燈,手拿刨錘鐵鍬,躬著腰艱難地把淤泥一點點裝進橡皮水桶,然後又挑又扛地搬出地面。每天,他們要這樣工作7個多小時,掏出近3噸淤泥。
阿不力米提·亞古甫從事坎兒井掏撈已經32 年了。“我們祖孫三代都是干這一行的,現在,大兒子和我下井掏撈,小兒子管拖拉機的牽引絞盤,以前我們沒有拖拉機,用的是毛驢車。”
為了讓坎兒井滋潤綠洲、滿足下游人畜和農田用水,像阿不力米提·亞古甫一家這樣的坎兒井維護藝人每年冬閒期都會鑽進一個又一個狹小的井穴,掏撈清淤,以保證坎兒井來年的出水量。
2009 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發現吐魯番1108 條坎兒井中,僅剩下278 條有水。為了保護這一“地下長城”,在國家文物部門支持下,新疆坎兒井維修工程隨即啟動。如今,阿不力米提·亞古甫這樣的坎兒井維護藝人每天可以領到200 元左右的工錢,還被文物部門邀請對年輕人進行加固維修方面的培訓,發揮“傳幫帶”作用
據吐魯番地區文物局介紹,截至目前,坎兒井保護加固工程已完成四期,維修坎兒井108 條,加固暗渠和豎井分別為18 千米和1 萬余個,使有坎兒井得到了有效保護,減緩了遺址消亡速度。近期,第五期保護加固工程已經啟動,計劃維修加固15 條坎兒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