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樂山大佛曾有樓閣遮風雨

樂山大佛曾有樓閣遮風雨

日期:2016/12/14 12:28:28      編輯:古建築保護
    摩崖石刻群、大佛閣遺跡、三龜九頂城……今年是樂山大佛開鑿1300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對樂山大佛4平方公裡的遺產地范圍進行考古調查,歷時4個月,發現眾多文物古跡,並於日前公布了調查結果。

    “在這4平方公裡之內,完整地呈現了樂山大佛的修建、興盛和衰敗的宏大歷史背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隊副隊長陳衛東說。

    柱洞瓦片

    證明大佛閣曾存在


    在樂山大佛雙腳之間,一個大約10平方米的平台上,分布著一些直徑30厘米左右的小圓孔。由於佛腳平台距離地面剛好約一人高,這些小圓孔幾乎不曾被人發現。不過,此次考古調查中,考古隊員卻在雜草叢生的平台上,發現了49個小圓孔。

    這會是柱洞嗎?考古隊員隨即對小圓孔進行解剖,從中出土了布紋瓦片,黃色和綠色琉璃板瓦,土灰色和彩釉色筒瓦等遺物。“出土文物表明,小圓孔是柱洞,這裡曾經有過木結構的建築。”陳衛東說。而通過三維掃描,考古隊員在大佛佛身、腳、胯裆、肩部等相繼發現保存完整的柱洞。

    一切線索指向一個推測:樂山大佛“身體”外,曾修建有木建築為其遮風避雨。

    “這應該是歷史記載的大佛閣。”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唐飛說,大佛閣亦稱凌雲閣、天寧閣,曾是罩護樂山大佛的木結構樓閣,在歷代詩文中均有出現。比如,唐代代理嘉州知事薛能於鹹通年間(公元860-873年)寫的《題凌雲寺》:“像閣與山齊,何人置石梯。”北宋蘇轼在《送呂昌明知嘉州》詩中,也有“臥看古佛凌雲閣”的描繪。

    唐飛說,對於大佛閣的形式,文獻中有多種記載,有的說7層,有的說9層,還有的說13層。總體說來,大佛閣是依山修建、層層疊疊。此次,考古隊員通過勘探後推斷,大佛閣應為7層外檐、13層內閣,通過兩側樓梯上下,每層有平台供游人瞻仰大佛。

    那麼,大佛閣是何時修建的?唐飛推測,由於樂山大佛體量巨大,有可能是先開鑿大佛後再修建的大佛閣。而此次發現的柱洞遺跡有唐代的,也有後期增加的;出土物既有唐代,也有宋代,最晚到明代,證明大佛閣歷代都在維修。不過,由於沒有發現清代遺跡,唐飛推測大佛閣在明代後期被毀後,當地沒有財力進行修繕,於是便不復存在。

    失去了大佛閣的庇護,樂山大佛遭受天長日久的風吹雨打,出現了風化、侵蝕等“疾病”。下一步,專業人員將對大佛閣進行三維復原。“從保護措施上說,恢復大佛閣是有必要的。”唐飛認為。

    205個佛龛

    與大佛組成摩崖造像群

    第一次看到樂山大佛周圍有那麼多摩崖石刻時,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所工作人員王婷有些驚訝。這次她主要是對樂山大佛遺產地的地面建築進行調查,由於過去沒有做過系統調查,她從來沒想到,原來樂山大佛並不是孤獨地矗立在江邊,它周圍還有205個佛龛,它們和樂山大佛共同組成一個摩崖石刻造像群,“這在四川是比較大型的摩崖石刻造像群”。

    摩崖石刻造像群集中分布在3個區域:樂山大佛兩邊立面石壁、臨江區和上山步道區。對於這樣的分布,王婷認為並不奇怪。由於開鑿大佛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無論是工藝和運輸都存在不少困難,因此在開鑿大佛前一定會沿江修建棧道,這些摩崖石刻造像就分布在與棧道相近或相鄰的地方。“比如,現今的臨江區是一條水泥路,其實在文獻記載中,此處過去是在江邊,有九曲棧道一直上山,既是開鑿大佛時的運輸路線,也是大佛完工後的禮佛路線,今天看到的景象,不過是填江修路以後改變了的風貌。”

    通過初步研究,王婷發現205個佛龛大部分為唐代開鑿,卻晚於樂山大佛的開鑿時期。這些佛龛的題材、形制和技法,均是中晚唐時期流行的。“大部分佛龛為方形雙重龛,有龛楣。”她說,彌勒組合像、千手觀音等都是當時流行的石刻題材。

    在歷史文獻中,沒有找到有關樂山大佛周圍摩崖石刻造像群的記載,因此這些造像群的開鑿時間只能通過題材和技法來推斷。王婷舉例,樂山大佛兩側立面石壁的造像,是從上部逐漸往下開鑿,能看出上部的龛窟較大,位置也比較好,晚唐時期的題材出現在下部,還發現有五代流行的題材。由於樂山大佛始建於開元初年(公元713年),完工於貞元19年(公元803年),因此推斷兩側造像開鑿時間晚於公元803年,從中唐一直延續到五代。

    可惜的是,摩崖石刻造像群中僅有5%的龛窟保存完好,65%都僅剩下龛形,風化特別嚴重。王婷記得,調查時在臨江區發現了造像碑,開鑿在龛窟旁邊,毫無疑問是造像題記,應記錄著造像的時間、造像人等內容,卻因風化而消失,一個字都看不到。

    今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樂山大佛4平方公裡的遺產地范圍進行拉網式調查。“4個月的時間裡,考古隊員分成3個小組,每組8人,5米一排。同時還進行了大量測繪。”陳衛東說。“對已知的文物古跡,通過這次調查,有了新的認識。”陳衛東舉例,屢載於《宋史》、《元史》中的三龜九頂城,過去一直認為是宋代嘉定府(即樂山)境內的兩座山城。在長達40年之久的宋元嘉定之戰中,三龜九頂城與嘉定城隔江相望,在宋元戰爭中形成掎角之勢,控制岷江水路,起到了軍事要隘的作用。1279年嘉定府降元之後,該山城漸漸淹沒,史冊絕少記載。

    但這次考古調查後發現,三龜九頂城是由三龜城、九頂城和烏尤城三座山城組成,分布在凌雲山和烏尤山山頂上,每座山城均由城牆、馬面、炮台等部分組成,城牆基本上沿山勢修建。如今,還能看到殘存的城牆,最高的有4米多,寬1.5米左右,是用紅砂巖打成的條狀石頭砌成。全部城牆加起來有1000米長,從而推斷出原來的城牆應有4000多米長。

    此次還發現了1000多座崖墓,大部分為東漢至蜀漢時期。陳衛東說,四川的崖墓主要集中在樂山、綿陽和宜賓一帶,其中又以樂山地區最有代表性。這次發現的崖墓形制多樣,不同年代開鑿的崖墓題材各有不同。比如,東漢崖墓中,畫像多為儒家題材和佛像;東漢晚期至蜀漢時期崖墓中,畫像的儒家題材減少,道家題材增多。“這些畫像變化,為深入剖析東漢至蜀漢時期‘儒、道、佛’思想的演變提供了重要素材。”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