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文化申遺成功 歷經8年殊榮來之不易
日期:2016/12/14 19:29:1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6月22日,我國的大運河項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公布結果顯示,運河沿線就有18個城市的旅游局積極行動起來,在杭州成立“京杭大運河城市旅游推廣聯盟”,旨在整合大運河城市資源優勢,加快沿線城市區域旅游協同發展。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大運河,不止包括人們常說的京杭大運河,還包括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和安徽8個省市,串連著27個地級以上城市。大運河申遺成功,無疑給沿線城市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各個地方都想把世界文化遺產作為金字招牌,這一招牌能否長期金光閃閃,取決於當地能否妥善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
成為世界遺產,是一種榮譽,更意味著責任。一些世界遺產被過度開發利用的例子在國內外並不鮮見,教訓極其深刻。對於大運河來說,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其文化魅力的源頭活水,活水成為污水,水岸變成樓盤,文化就會失去營養和陽光,必然枯萎凋亡。沿線各地盡可以圍繞大運河做足發展文章,但不能不重視水體和沿岸生態環境的保護。
保護生態環境,環境保護法的規定是基本遵循。古老的大運河,資源環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如今,文化產業、旅游業、房地產等行業,都在盯著大運河;今後,人流、物流、資金流都要湧入大運河。制訂大運河沿岸產業發展規劃,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嚴格的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是避免這條河承受不能承受之重的前置關口。有幸在大運河沿線發展的企業,都會不同程度地排放垃圾、污水,日常的監管和維護更是不能缺位。
大運河是一條跨界河,從北到南串著那麼多城市,有的河段通過城區,有的經過農村。從責任來看,保護大運河,當然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從效益著眼,又不能“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河水是流動的,上游水量、水質的變化,必然影響下游,這就需要上下游之間協同行動。省際之間、城市之間,除了建立旅游業推廣聯盟,也應該建立保護環境的聯盟,制訂可操作的協同措施。
申遺8年,大運河方有今日殊榮。成果來之不易,理當倍加珍惜。面對這份榮譽,請各地的決策者時刻牢記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