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漕河路向東,迎恩橋南有一處“北門遺址”,如今是一座市民休閒廣場;而沿著四望亭路向東,來鶴橋東南有一處“西門遺址”,如今成為考古遺址展覽館。市民對這兩座城門一定不陌生,卻並不一定知道,這兩座城門見證了一段段“烽火揚州路”。
揚州市民對此耳熟能詳——這是“宋大城”。不過,若你真正走進裡面的陳列展,又會發現,這又不僅是“一座”城門。在歷史的長河中,這裡也經歷著朝代的變遷,經歷著城池的演變。之所以“宋大城”成為它最耀眼的標簽,是因為在這裡發現的宋代遺址最為豐富罷了。
在宋大城內的展示牌清晰地寫著:遺址保存較好,不同時代的城門、城牆和道路清晰可見。從五代到民國的老揚州城,都在這裡留下烙印。
宋大城遺址的“學名”是西門遺址。記者從西門遺址管理處了解到,四望亭路上的揚州城西門始建於五代,歷經宋、元、明、清和民國,幾經烽火和修築,防御功能不斷加強。這處西門的門洞初為木構過梁式,兩側設有馬面。北宋末年,增築甕城,城門改為磚砌券頂式。“這是我國建築史上城門由木構過梁式向磚砌券頂式轉變的最早實例。”市考古專家介紹。
如今發現的宋大城城門,不止北門一座。除了南門同樣留有宋代遺存外,北門也被發現。沿著漕河路向東,到迎恩橋附近,往南就可以看到一處“北門遺址”的石碑。這裡就是宋大城的北門遺址,北門遺址包括陸門、水門和甕城等歷史遺存,並從五代沿用至元代,如今,遺址的部分已被回填。而與西門一樣,北門也集甕城、馬面等於一體,充滿了濃濃的烽煙味道。
宋代的揚州城很特別,史稱“宋三城”。據悉,宋代在唐子城、羅城和五代周小城的基礎上,相繼修築了大城、寶祐城、夾城,形成了“三城互援”的城防格局。
宋大城修築於南宋初年1127年。北宋滅於“靖康之恥”。當金兵攻破當時的京師開封後,宋高宗趙構南逃,以揚州為“行在”,並下令修繕揚州城城池,“周二千二百八十丈”,這就是宋大城。1165年到1173年,南宋又增築揚州城;1175年,蜀岡上漢唐古揚州城的西半部被改築為“堡寨城”,又在堡寨城和宋大城之間修築了夾城;1254年,堡寨城又被加築和包磚,改稱“寶祐城”。“宋三城”的格局就此塵埃落定。
走進西門遺址,首先可以看到甕城的城牆。甕城是外城之外的城,甕城朝內(東邊),還留有五代以後的大城主城牆遺址,而在主城牆上,相隔一定距離又會修築向城牆外凸起的部分,與城牆等高,這是用來干什麼的呢?
查閱資料才知道,這種建築叫“馬面”,之所以如此得名,據介紹是因為像馬的頭一樣狹長,但是從馬面遺存來看,難見端倪。但是它的戰略意義十分明顯,當敵人向主城牆發起進攻時,守衛軍隊可以在主城牆延伸而出的馬面上,從側面攻擊敵人。
考古發掘
西門街拓寬改建時被發現西門遺址從五代沿用至明清揚州城遺址是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城池遺址之一,作為揚州的主城門之一,西門遺址是揚州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
“沉睡”在地面的西門遺址被發現,是在20年前。據江蘇揚州唐城考古隊原隊長、西門遺址考古發掘主持人蔣忠義回憶,西門遺址是在1995年11月,在揚州西門街(今四望亭路)拓寬改建工程時被發現的。1995年11月至1996年4月,發掘面積約3000平方米,經考證,它被認定為揚州宋大城西門遺址。
西門始建於五代時期。五代時作為周小城的西門,城門平面形制為“凹”字形,城門南北兩側各有一座馬面。馬面上建樓,有利於防守者從側面攻擊來襲敵人,加強了對城門的保護。
北宋西門稱“通泗門”。考古發掘表明,北宋西門分早、晚兩期修築。北宋建立後,在長達一百五十年的時間裡,基本沿用了五代西門。只在修築時,地面抬高,出城道路有西向改為向西北斜出。
到了南宋時期,在北宋晚期西門的基礎上對城門加以改進,加厚城牆,加固甕城,縮小城門,提高了西門的防御能力。
明清揚州城主城牆沿用南宋大城西城牆,西門甕城形制呈梯形,在甕城內加設一道城牆,形成類似雙甕城的布局。修城中使用了較多石料,其中發現有元代阿拉伯文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