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漢魏洛陽城太極殿東堂遺址考古取得新發現

漢魏洛陽城太極殿東堂遺址考古取得新發現

日期:2016/12/14 12:21:58      編輯:古建築保護
    漢魏洛陽城宮城太極殿考古又有新發現——隨著東堂遺址揭開神秘“面紗”,不但確定了東堂的平面形制,還明確了太極殿的時代演變,對研究漢魏洛陽城遺址乃至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都城制度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為全面了解漢魏洛陽城宮城太極殿的形制布局和時代演變,2013年至2014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對太極殿東堂遺址進行了發掘,共完成發掘面積約2700平方米。

    漢魏洛陽城考古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東堂遺址位於漢魏洛陽城宮城內中部偏西北處,南距宮城南門阊阖門遺址約600米,西距宮城正殿太極殿14米。

    經過發掘,基本明確了東堂遺址的全貌,主要遺跡包括:夯土台基、道路、廊房、排水設施、院落及門址等。

    其中,夯土台基由較為純淨的紅褐色土夯築而成,東西寬約48米,南北進深約21米,外立面局部殘存有白灰牆皮,牆皮多已剝落,保存狀況較差。台基北側殘存有一條東西向的鋪磚道路,與太極殿院落連通,路面鋪磚殘損嚴重,局部以墊土補平。

    道路北側為一大型廊房,以夯土隔牆為軸線,南北兩側各出檐一間。廊房東段殘存有一南北向小型門址,南側為東堂建築院落,北側為另一院落;廊房西段發現有兩個院落,從而構成一個既獨立分割,又密切聯系的建築群。

    “通過對東堂台基局部進行解剖表明,其夯土結構復雜,經過多次修補沿用,其始建年代不晚於魏晉,北魏時繼續使用,北朝晚期仍有修補改建。”該負責人說。

    中軸線布局,是中國古代都城的一大特色。這種延續上千年的布局,是從漢魏洛陽城太極殿開始的。

    作為歷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極”的大型宮室,太極殿在我國古代中國都城發展中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據史料記載,太極殿建在高大的夯土台上,為當時皇宮內最為豪華的宮殿,兩側為東堂和西堂,三者呈一字排列。這種布局,一直延續至北朝末年,長達350年之久。

    “東堂是帝國政治功能的實際體現。”該負責人介紹,東堂的功能主要有三個:一是皇帝聽政決策的地方,二是宗室、勳戚舉哀發喪之所,三是天子宴飨群臣、講學之地,是帝國當之無愧的“政治中樞”。

    該負責人表示,通過此次發掘,不但基本明確了太極殿東堂這一中國古代最高政治決策空間的建築形態,對研究漢魏洛陽城遺址乃至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都城制度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方面,明確了漢魏洛陽城太極殿是以主殿、東堂、西堂為主,與外圍回廊等附屬建築共同構成的一組規劃有序、布局嚴謹、氣勢恢宏的大型建築群,是漢魏洛陽城體量最大的建築群。

    具體來說,東堂遺址的發掘,完善了人們對漢魏洛陽城宮城太極殿建築群的平面布局的認識,即太極殿主體是由中間建築和兩側略小的東堂、西堂組成的,呈三殿東西並列布局。

    另一方面,還明確了漢魏洛陽城太極殿的年代及分期,即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並確立了太極殿三殿東西並列及伴隨產生的東西堂制度,這一制度對後代都城形制產生了深遠影響,開創了我國古代都城及宮殿布局的新時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